正文 析“難得糊塗”(1 / 1)

來稿摘登

作者:何慶善

清鄭板橋曾雲:“聰明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他手書的“難得糊塗”四字,現在成了一種時髦品,不少人將其張掛作為座右銘。

這實在有點令人啼笑皆非。

其實張掛者並不了解,這四個字乃是一定時代背景下的產物。當時鄭板橋在山東濰縣任知縣,他為民興利除弊,深受百姓擁戴。不料連遭特大水旱災害,民不聊生,哀鴻遍野。鄭板橋坐臥難安,“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署齋聽竹》詩)。他多次上書,請求上司放糧賑濟;還勒令積糧大戶平抑糧價,要求巨商富戶輪流“設廠煮粥,賑濟災民”(《清史稿》,下引同)。他的種種善舉,結果卻獲得惡報,不僅“以請賑忤大使”得罪了上司,還得罪了當地富商巨賈、土豪劣紳。上下惡勢力相糾結,群起而攻,竟“以貪婪褫職”,捏造罪名,丟了烏紗帽。“難得糊塗”四字。正是在這樣黑暗現實的背景下“蹦”出來的。可見這四個字,乃是鄭板橋對當時惡人當道、好人受欺、是非顛倒黑暗世道的憤懣之辭,是反唇相譏,是無可奈何的自我嘲諷和勸慰。如果離開這一特定的社會背景,孤立地看此“難得糊塗”四字,似乎是叫人在是非、矛盾麵前裝聾作啞不表態,不傷任何一方感情,做“好好先生”,以圖隨俗浮沉,得過且過。這豈不成了滑頭哲學,成了老奸巨猾之言。

在現實生活中,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人們應當以積極的態度,實事求是地明辨是非曲直,解決矛盾,正氣才能上升,社會才能不斷進步。在如今正氣上升的大好年代,我們應當做心明眼亮、直麵人生的勇士,切不可奉行“刻方為圓”的消極的混世哲學,以“糊塗”為榮。當然。在日常生活中,發生一些芝麻蒜皮小事,有人不計較,裝點“糊塗”,和諧相處,也是可取的,但這不屬本論題議論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