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古建築的點睛之筆——亭(2 / 2)

在杭州孤山北麓賞梅勝地的放鶴亭,是為紀念北宋詩人林和靖而建。林和靖曾在孤山北麓結廬隱居,除吟詩作畫,還喜好種梅養鶴。在他一生所寫的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特別為人所傳頌,人因文傳,亭因人建,名人名詩名亭和放鶴亭一帶梅林,每到冬天,寒梅怒放,清香四溢的“香雪海”中隱一亭,使得放鶴亭更為名聞遐邇。

遊目騁懷 感悟人生

我國的園林建築幾乎都離不開亭。在園林中或高處築亭,既是仰觀的重要景點,又可供遊人統覽全景,在疊山腳前邊築亭,以襯托山勢的高聳,臨水處築亭,則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處築亭,半隱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在眾多類型的亭中,方亭最常見。它簡單大方。圓亭更秀麗,但額坊掛落和亭頂都是圓的,施工要比方亭複雜。在亭的類型中還有半亭和獨立亭、橋亭等,多與走廊相連,依壁而建。亭的平麵形式有方、長方、五角、六角、八角、圓、悔花、扇形等。亭頂除攢尖以外,歇山頂也相當普遍。

中國每一處園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在中國園林的意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亭子的造型是多種多樣的,但它們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一個屋頂,幾根柱子,中間是空的。這樣的建築物起什麼作用呢?它的作用就在於能把外界大空間的景象吸收到這個小空間中來。元人有兩句詩:“江山無限景,都取一亭中。”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大空間的無限景色都吸收進來。中國園林的其他建築,如台榭樓閣,也都是起這個作用,都是為了使遊覽者從小空間進到大空間,也就是突破有限,進入無限。

突破有限,進入無限,就能夠在遊覽者胸中引發一種對於整個人生、對於整個曆史的感受和領悟。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來說明一點。一個例子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王羲之在這篇文章一開頭就指出,蘭亭給人的美感,主要不在於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於它可以使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這兩句話是很有名的。就是抬頭一看宇宙如此之大,低頭一看,世界萬物又是如此豐富多彩,生機勃勃(宗白華說,“仰觀”“俯察”是中國古代哲人、詩人觀照世界的特殊的方式)。接下去說:“所以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遊覽者的眼睛是遊動的,心胸是敞開的,遊目騁懷,因此得到了一種極大的快樂。而這種仰觀俯察,遊目騁懷,就引發了一種人生感悟,所以王羲之接下去又說:“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宇宙無限,人生有限,所以孔子在岸邊望著滔滔的江水發出感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這就是人生感悟。

再一個例子是王勃的《滕王閣序》,這也是一篇極有名的文章。王勃在文章開頭也描寫了滕王閣建築的美,但接下去就說,滕王閣給人的美感,主要不在於建築本身,而在於它可以使人看到一個無限廣大的空間,看到無限壯麗的景色。它有兩句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然後他就寫道,在這種空間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悟:“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這就是滕王閣所引發的一種形而上的感興。

我國雲南昆明有一座大觀樓,樓上有一副對聯,據說是中國最長的一付對聯。上聯是:“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這是一個廣闊無邊的空間,下聯是寫無限的時間:“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和“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相對)。把酒淩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隻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無限的空間和時間引發了對於人生和曆史的感歎。大觀樓的這副長聯,和王羲之、王勃的兩篇文章一樣,都說明,中國園林建築的意境,就在於它可以使遊覽者“胸羅宇宙,思接千古”,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入無限的時間空間,從而引發一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悟、曆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