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變革時代的企業發展戰略(2 / 3)

一、變革時代的企業發展戰略

麵對文化變革時代的嚴峻挑戰,企業為了維護自身的長期生存和穩定發展,必然在對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對企業的主要發展目標、達到目標的途徑和手段進行總體謀劃,這就涉及到企業的發展戰略問題。企業戰略是現代企業發展關注的重要層麵。企業戰略製定和實施的情況,直接關係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1.企業戰略的涵義

“戰略”一詞來源於希臘文,其原意是指將軍指揮軍隊的藝術,或指將帥的智慧、策劃以及軍事力量的運用,後來指在對戰爭雙方軍力分析判斷的基礎上所做出的對戰爭全局的謀劃和控製。

企業戰略,是企業這種以盈利為目的、為社會提供各種商品和服務的經濟組織,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為了維護自身的長期生存和穩定發展,在對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分析的基礎上,對企業的主要發展目標、達到目標的途徑和手段所進行的總體謀劃。

2.企業戰略的引入

企業戰略作為對企業長遠發展所做出的全局性謀劃,它萌芽於20世紀30年代,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並在20世紀90年代得到迅速發展。

在1929年到1933年,世界爆發了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打擊非常沉重。它使法國的工業生產倒退24年,英國的工業生產倒退18年,美國被迫拆毀煉鋼用的92座高爐,燒毀1040萬英畝棉花,並把460萬頭生豬拋入密西西比河。經過這次危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反思中認識到,單靠價值規律這隻“看不見的手”調控社會經濟不行,還必須用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來調控社會經濟。同樣,企業在考慮自身發展的前提下必須兼顧社會總體的需求和發展。正是基於此,美國經濟學家巴納德在他的代表作《經理的職能》一書中提出,企業是由一個物質的、生物的、個人的和社會的幾個方麵因素構成的綜合係統,要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不能隻追求眼前利益,應在對環境特點全麵了解的基礎上謀劃企業的未來,使之正確應對環境變化對企業構成的威脅。這是用戰略思想對企業諸多因素以及相互影響進行係統分析的實際開端,也是世界戰略理論和思想的萌芽。

3.企業戰略的形成

20世紀60年代,企業戰略理論進入全麵形成時期。1962年,美國經濟管理學家錢德勒出版了《戰略與結構:工業企業史的考證》一書,從企業成長方法和資源管理方麵定義了企業戰略的概念,為企業戰略的研究開辟了新路。1965年,美國著名的戰略學家安索夫出版了《企業戰略論》,學者安東尼也出版了《計劃與控製係統:一個分析框架》一書。他們通過對企業戰略問題進行深入係統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企業戰略的理論體係。這個時期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戰略研究由美國向歐洲、日本等國家迅速拓展。特別是日本的企業戰略研究雖然起步稍遲,但他們追趕的速度卻很快,並在實踐中廣泛應用和形成自己的特色。如鬆下的“集優戰略”、三井的“大網戰略”、豐田的“反思戰略”等。以至於美國東亞研究所所長沃克在對日本企業戰略進行評價時,得出這樣的結論:美國和西歐各國過分注重眼前利益,不像日本那樣重視長遠戰略經營,因而失去了與日本競爭的持久能力。

4.企業戰略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呈現出一體化、網絡化等發展特點,企業戰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已進入成熟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管理學家和經濟學家對企業戰略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包括企業文化戰略問題。這一階段的企業戰略研究呈現出以下特點:

①研究內容從戰略計劃走向戰略實施與追蹤決策。這一變化體現出戰略管理的特點,注重追求戰略與資源的適應性,強調企業長期生存、市場競爭與戰略取勝的密切關係。

②研究重點由企業生產經營戰略轉移到企業文化戰略上。在企業文化戰略的論述中,一方麵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全體員工在長期生產經營中形成並達成共識的基本信念、價值標準、行為規範以及作風與傳統習慣,是企業進行剛性管理不可缺少的潤滑劑和催化劑。另一方麵認識到,企業文化戰略是對企業物質文化、製度文化、精神文化長遠發展所做出的全局性謀劃。

在這一時期,對企業文化戰略的研究方法也逐漸多樣化。這些方法既有理論特征,又具有很強的實踐傾向,觀點各異,種類繁多,可稱得上出現研究方法的“叢林”。在這裏還應特別看到,由於我國在這個時期,把經濟體製改革的基本目標定位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上,進而引發了企業戰略、特別是企業文化戰略理論研究與實踐謀劃的高潮。

二、企業戰略的特征與功能

企業戰略是對企業在未來一定時期中主要發展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途徑和手段所進行的總體謀劃。與企業一般計劃相比,企業戰略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充分認識企業戰略的特征和功能是幫助企業製定科學合理的企業戰略的必要前提。

1.企業戰略的特征

作為企業發展總體性謀劃的企業戰略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全局性。企業戰略既不是以研究企業的某一經營領域或單項業務為目標,也不是以研究企業要達到的經濟指標為目標,而是以研究企業的全局發展為目標。也就是說,製定企業戰略不能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來衡量企業一時的成敗,而應該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對企業及其相關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發展環境全盤考慮,以尋找到一個適合企業長遠發展的最佳方案,從而達到企業與社會的雙贏。

②長遠性。企業戰略研究的重點是企業在未來一個時期的總體發展問題,而不是研究企業眼前利益的得失;是對企業內部和外部環境中中長期的根本性變化做出的積極反應,而不是對企業內部和外部環境中短期或非根本變化做出的反應。

③科學性。企業戰略的研究目的是為了維護企業的長期生存和穩定發展,因此,必須以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作指導,不能以個別人的經驗為依據。同時,企業戰略的製定離不開對企業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而科學的預測必須以曆史的事實和現實的狀況為依據,並同企業的主要發展目標緊密聯係。這些都決定了科學性是企業戰略的根本特點。

④競爭性。商場如戰場,企業戰略和軍事戰略一樣,其目的是為了克敵製勝。因此,增強競爭性是企業永恒不變的主題,也是企業戰略的最主要目標,企業通過製定科學、合理的發展戰略,可以最大限度的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使企業的競爭力能保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從而獲得競爭優勢,確保在競爭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

⑤創新性。創新性是指企業戰略要開辟新的經營領域,做新的事業,向生產經營的廣度和深度進軍,為此,企業必須與時俱進,擺脫和淘汰過時的、低效的、陳舊的觀念和體製,倡導逆向思維和體製創新,使企業始終保持充足的活力。

⑥應變性。企業戰略涉及到現在決策的未來性,而未來則充滿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和風險,這就要求在製定和實施企業戰略中,充分考慮到未來環境的可能變化,建立一種承擔風險的機製和應變能力,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2.企業戰略的功能

企業戰略在企業發展中的地位及其所具備的獨特性決定了它在企業成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意義。

①整合功能。企業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目標,如不加以整合,不但形不成合力,找不到共同目標,還會形成盲目、無序、相互碰撞的混亂局麵,使有效的力量與奮鬥成果抵消在人與人的相互爭鬥中,造成資源浪費。企業戰略通過規定企業從事的事業範圍、發展方向、競爭對策,合理地調整結構,配置資源,整合各方力量,使企業的內外部環境都有利於企業的發展。

②凝聚功能。一個被整合的團隊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但最大的凝聚力來自群體的團結、合作和高效,來自企業卓越的領導、明確的目標、完整的策略。而企業戰略通過製定長遠的發展規劃,使團隊在同一個目標下共同奮鬥,從而達到凝聚團隊的目的。

③創新功能。創新能改變資源產出,改變資源給予消費者的價值滿足。這就是說,企業戰略的製定和實施,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本身就能給企業的人財物資源賦予一種新的使命和能力,使其具有不斷創新的智慧和靈感。

④激勵功能。企業戰略是企業麵對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為求得自身長期生存發展而進行的總體性謀劃,它既有誘人奮發作為的遠景目標,又有充滿壓力和動力的實際對策,會使企業員工內生出一種震撼自己的目標力量,進而起到激勵作用。

三、企業戰略管理的誤區

當前,相當一部分企業為了在社會經濟的舞台上做出更大作為,紛紛製定各種各樣的企業戰略,如企業再造戰略、品牌戰略、新人教育戰略、核心競爭力戰略、合金戰略、敬業戰略等等,這著實令人興奮。但是也要看到,在戰略熱的背後,還存在著一些誤區。

1.企業的成功就是因為企業製定了優秀的戰略

企業的成功當然需要戰略,但戰略本身並不能讓每一個企業都在競爭中取得優勢。隻有對競爭環境做出準確細致的分析,並在執行上狠下工夫,企業才有可能獲得競爭優勢。在現實生活中,失敗的企業也可能曾經擁有過優秀的戰略。美國的施樂公司在1970年就製定了進入個人電腦領域的戰略,並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導下,開發出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個人電腦,但直到今天,中國市場、中國家庭也很少見施樂公司的電腦。

這就是說,能夠製定優秀戰略的企業很多,但隻有少部分在市場上獲得成功。那麼,帶來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是執行。有統計顯示,對於所有優秀戰略進行評判的話,隻有10%被成功的執行。而在失敗的優秀戰略中,有70%是因為執行的失敗。前麵提到的美國施樂公司在1990年又製定出一個優秀的戰略—他們要把公司商品和服務的提供商轉變成一個解決銷售方案的供應商。為此,公司對自身的組織結構進行大幅度調整。但調整的結果是訂單丟失,客戶電話沒有人接,公司的總經理由此在上任一年後被解聘。究其原因,還是執行不力。

2.企業戰略是複雜的、隱蔽的

複雜的戰略也許好看,但衡量一個戰略優劣的標準隻能是看它的實效。同時,企業想通過增加戰略的複雜性來隱蔽自身的戰略往往得不償失。因為,隻要用心,再複雜的戰略也會被競爭對手發現的。

好的戰略應該是直接透明的,以保持戰略的清晰。戰略的清晰並不代表它就容易被模仿。在今天,誰都知道戴爾電腦的戰略核心是直銷,沃爾瑪戰略的核心是卓越的分銷管理,但至今還沒有一個企業可以成功地模仿它。我國的一個企業代表團到日本考察企業文化,同日本企業一接觸,發現他們隻強調公司的社訓和企業精神,並通過簡練的一句話或幾句話,把員工動員起來,凝聚起來。這種明晰戰略的做法很值得我國企業借鑒。

3.企業戰略是企業領導人最重要的工作

對於今天的中國企業來說,製定和執行戰略的確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但選拔和培養人才更重要。因為企業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競爭,製定戰略、實施戰略的關鍵也在人才。為此,應該把人才的選拔和培養作為企業領導人最重要的工作,隻有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才能造就出優秀的企業戰略。

從成功的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過程看,成功培養新一代領導人為企業的持續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柳傳誌的成功不隻是他培養出楊元慶,而是培養出以楊元慶為代表的一批新領導人。外國跨國公司可以做到上千億美元的銷售額,重要原因在於他們有一套完備的人才選拔和培養機製。今天,中國的大型企業很想學跨國公司的管理模式,但學成功的不多,因為跨國公司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其擁有先進的人才選拔和培養機製,有一大批隨時可委以重任的人才儲備。

4.企業戰略是專門學問,必須請專家來做

在我國工商界,相當一部分企業領導人沒有受過工商管理的係統教育,但這並不代表這些人不懂戰略。其實,企業領導人不是自己頭腦裏沒有戰略,而是他們往往發現自己的戰略思想還不能成為一個係統。一種有效的做法,是請企業戰略專家來整理和完善企業領導人的戰略思想,然後通過戰略研討的方式把這個戰略思想與公司管理層溝通,再對戰略進行完善,從而形成企業的整體戰略。用這樣的方式來做戰略規劃,可以最有效地利用戰略專家和企業管理團隊兩方麵的智慧。更重要的是,這樣製定出來的戰略更容易被企業所接受。另外,由於員工是企業的主體,更是企業戰略的直接執行者,允許並鼓勵員工參與戰略製定和實施是現代企業戰略成功的關鍵。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企業戰略愈來愈受到企業界的重視,他們清楚地認識到,企業要想保持長期的生存和發展,靠自身粗獷式的經營已經不夠了,企業家必須考慮企業核心競爭力、市場定位等戰略問題。在企業市場空間和利潤空間已受到明顯壓縮和企業競爭已經白熱化的今天,我國的企業應對企業戰略管理理論、戰略管理方法、戰略管理實踐進行科學的研究、總結和應用。正如資深管理專家袁寶華所說的那樣:“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比利潤更重要的是市場份額,比市場份額更具有根本意義的是競爭優勢,比競爭優勢更具有深遠影響的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能力”。而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有一個優秀的企業戰略支撐。

第三節 企業文化與企業發展戰略

一、企業文化與企業戰略

文化是戰略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並不是惟一決定因素。成功的戰略是正確戰略選擇與優秀企業文化的良好匹配。

當代企業發展中,文化與戰略失調現象,一般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一是當企業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戰略時,文化並不能消除選擇失誤帶來的影響,甚至有可能會加重戰略選擇的過失,使業績雪上加霜。二是當正確的戰略遭遇一個不支持戰略的文化時,企業可能遇到對變革的抵製,戰略的成功難以保證。埃克森公司的石化分部(加拿大)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實例,管理高層認為業務的根本轉變需要一個迥異的戰略,經理也同意將公司的開發重心放在某個市場上。他們的打算是,保留供應基礎產品的核心業務,但同時又與多個客戶達成合資和聯合開發協議。但一年之後,一切照舊。一項研究指出,文化是問題的根源。企業的許多規範與新戰略有直接的衝突,由此導致戰略實施最終失敗。

當企業的文化與其戰略失調時,企業麵臨兩種選擇。它可以選擇一個與其文化相適應的戰略,同樣也可以改變文化使其更好地適應戰略。當企業做到文化校準時,戰略才最有可能成功。所謂企業文化校準就是要求戰略實施過程中確保正確的戰略與支持戰略的文化達到最佳優化。當兩者校準時,文化對戰略的阻力最小,如何做事的模式和對重要事項的認同融入了戰略實施中。在行動層麵,文化影響著雇員如何向客戶提供服務、如何與供應商相處、如何支持其他部門、怎樣解決問題、如何組建單位、采取什麼控製手段、如何獎勵他人及如何實行管理。文化以具體的方式確定了什麼是人們適當的行為方式,這些在企業職能戰略、組織結構、人力資源係統、預算、控製係統中通常沒有加以說明。因此,最理想的情形是使文化和戰略合二為一,引領企業朝一個方向行進。

那麼,究竟需要塑造一種什麼樣的文化才能確保其與戰略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支持,從而成為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呢?傑伊·巴尼(Jay Barney)曾說過,假如文化符合下列三個條件的話,就能成為維持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第一,該文化必須能使企業的行動和對策達到降低成本、提高銷售額和邊際利潤的效果。第二,該文化必須具備有別於其他企業的獨特屬性。第三,該文化是不可模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