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變革時代的企業發展戰略(1 / 3)

文化是興企之魂,戰略是強企之道。

先進的企業文化,是引領企業前進的旗幟,它可為企業成長提供行之有效的價值導向、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塑造先進的企業文化是一個戰略思考的規劃過程,需要從戰略思維出發,把企業文化建設上升到文化戰略的高度,抉擇出凸顯企業文化個性特征的文化戰略。恰適其位,是企業文化戰略選擇之要。隻有恰適其位、有別於競爭對手的企業文化戰略,才是催化企業沿戰略指向健康成長的強企之道。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環境變化越來越快,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明確自己的發展戰略,並構建能夠支撐企業戰略實施的先進企業文化。如何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充分發揮企業文化的作用,既是企業文化戰略的核心,也是企業發展中一種重要的戰略選擇。

第一節 文化變革時代企業麵臨的挑戰

一、變革時代企業外部競爭環境的變化

變化一直是企業競爭環境的主要特征,無論是早期的古典戰略思想,還是現在的戰略理論都視環境為變化的。“商業中惟一不變的是變化”,在不確定的競爭環境中,競爭優勢和競爭戰略存在於企業與其競爭者之間的動態作用之中。對變革時代企業競爭環境變化的分析主要從經濟主體與各種經濟客體作用力之間的關係入手。

企業作為一種盈利性社會組織,為追求經營目標的實現,必定與周圍特定的經濟主體(環境)發生關係,這些關係構成企業競爭優勢形成機製的重要維度。不同類型的經濟主體對應著不同的經濟關係,不同類型的經濟關係對企業具有不同的競爭作用力,而不同類型的競爭作用力則對企業的盈利能力構成不同的作用機製。企業外圍環境除了一般環境之外,存在八種經濟主體:所有者、政府、供應者、顧客、競爭者、替代者、互補者和合作者,分別對應著八大經濟關係:股權資本、政策法律管製、要素資源、產品購買、競爭產品、替代品、互補品和合作資源。

這些經濟關係按照對企業競爭優勢的作用共分為七種競爭作用力:所有與被所有、管製與被管製、交易、競爭、替代、互補、合作。企業內部有一部分資源能力以結構形式和知識形式存在於這些關係之中,並且以這些關係作為能動對象。企業之所以與這些經濟主體之間存在關係和作用力,是因為企業作為一個係統,與周圍經濟主體存在邊界。在這裏以所有權的歸屬作為企業係統邊界的劃分標準。企業係統以所有權的歸屬作為企業邊界的劃分標準,並不意味著企業主體與其他經濟主體之間的關係就是以所有權的轉移為特征的交易關係,還有很多種異於交易關係的經濟關係,這些關係都對企業的競爭優勢產生作用,循著各具特色的作用機理對企業盈利能力產生影響。

各經濟主體與客體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作用力關係構成了企業的競爭環境。具體的競爭關係分析如下:

①所有者與企業之間是所有與被所有的關係,也是一類特殊的交易關係。其中所有者包括母公司、股東及股東大會等。在這種競爭關係中,所有者提供權益資本和管理監督,企業提供收益回報。

②政府與企業之間是管製監督與被管製監督、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作為扮演管製監督、服務角色的政府,主要為企業提供抑製或鼓勵的政策法規、公平的競爭環境,企業則對政府負有提供稅金和就業的義務和責任,這也是一種特殊的交易關係。

③供應者與企業兩者之間是典型的供需交易關係,交易的客體是生產要素。供應者包括能源、原材料、設備供應商,提供信息服務的大眾傳媒;提供專業服務的專業中介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管理谘詢公司);提供技術資源的大學科研機構。

④顧客與企業兩者之間是典型的交易關係。企業提供產業產品,並從顧客那裏獲得價格回報。

⑤競爭者與企業之間是一種競爭關係,通過服務於共同的顧客群(市場)而產生。競爭者向顧客提供對特定企業主體來說具有競爭性質的產業產品,特定企業主體也向相同的顧客群提供產品,進而形成爭奪有限顧客資源的競爭關係。

⑥替代者與企業之間是一種間接的經濟關係,即替代關係。替代者通過向顧客群提供升級換代的新產品,因此對企業的主體和競爭者來說都有替代作用。

⑦互補者與企業主體也是一種間接的經濟關係,即互補關係。互補者和企業主體都為共同的顧客群服務,提供在顧客的價值鏈或使用場合中具有互補功能的兩種產品或服務。

⑧合作者與企業是戰略聯盟關係,這種關係因不同的協同機製而產生不同的協同效應。

一般環境是企業主體所在的經營大環境,為企業提供直接的廣泛影響,包括信息、發展機遇以及發展限製。除對企業有直接作用外,一般環境還對企業周圍八大經濟主體施加了影響,從而也對企業造成間接影響。斯蒂芬·羅賓斯認為,一般環境包括經濟條件、政治條件、社會條件和技術條件四大維度八大經濟主體與企業的關係形成錯綜複雜的競爭作用力,對企業的競爭優勢具有決定作用。隨著環境變化,各經濟主體也會發生動態變化,按照與企業關係的性質是否發生變化,我們可以把它分為縱向和橫向變化。

①經濟主體的縱向變化是指同類經濟主體數量的增減、組織結構和戰略管理的變化,即結構變化。主要包括潛在主體變為現實主體和現實主體離去,主體之間的合並和分離狀況,以及主體內部在層級結構方麵的調整。

②經濟主體的橫向變化是指經濟主體關係角色的轉變。如一個特定經濟主體的關係角色由互補者轉變為競爭者,供應商轉變為所有者;或者同一經濟主體由一種關係角色變為身兼多個關係角色或者相反。

無論是經濟主體的縱向變化還是橫向變化,都會導致其與企業的關係也隨之發生變化,與之相適應企業采取的關係策略也必須進行相應調整,以適應新的經濟主體角色關係。

二、文化變革時代企業內部管理係統的創新

文化變革時代,由於企業環境的改變、市場競爭的加劇,傳統的管理係統越來越無法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為了生存,企業必須與它所處的環境保持良性互動,必須對自身的管理係統進行相應的變革。企業管理係統的變化是指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按照企業管理內部運動的規律,對企業管理各要素進行有效組合,從而有利於發揮係統要素的功能及提高係統整體管理效果。企業管理係統創新涉及麵很多,但主要是企業再造、技術創新、市場營銷三個部分。

1.企業再造

企業再造主要是指企業經營模式的調整,目的在於為係統管理提供機會。企業再造往往以完整性為出發點,以重整業務流程為突破口,將原來支離破碎的業務流程合理地“組裝”回去,通過業務流程重組,打破過去僵化的管理體製,提高企業管理效率。確切地說,企業再造是在更高層次上確定企業如何對市場做出反應,如何識別潛在市場與創新市場,並在這種識別與創造中重新定位企業在市場中的角色,其目的在於把企業變成一個學習型組織,增強企業從員工個人到整個組織對瞬息萬變的環境的適應能力。企業再造包括企業戰略、組織結構再造、製度創新和業務流程再造。

①企業戰略再造。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商海中,企業從戰略目標製定、規則調整到戰略實施都需要貫徹再造的理念,在運營中表現出較強的應變彈性。這種新的戰略觀念主張企業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要真正以滿足消費者(客戶)的需要作為組織的戰略目標;增強組織利用新技術的彈性;加快新產品開發迅速進入新的生產活動領域,抓住有利時機,搶占新的市場等。再造的戰略觀念能使人們以一種更能適應複雜環境變化的管理來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②組織結構再造。由於傳統組織管理模式決策周期長,信息交流渠道不暢,不能靈活多變地適應市場需求,建立變動的管理組織結構勢在必行。近年來,企業組織結構出現了扁平化、工作團隊、網絡化、虛擬化的發展趨勢。扁平網絡化的組織結構比層次結構更具有柔性,它能夠通過改變內部結構來適應外界環境的不同要求,表現出極強的應變能力;同時,這種組織結構為組織內部成員提供了自我完善的發展空間和支持條件,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組織的運行成本也會大大降低。

③製度創新。製度創新在於以充分的產權和製度設計來降低交易費用。從製度創新的角度來看,製度創新所導致的產權重新安置和製度設計的效率要通過企業管理模式——優化資源配置的效率得以展現。企業要不斷改革,在改革中創新,在創新中改革。這樣才能使更新、更完備的企業製度和體製繼續被創造出來,也隻有這樣,企業才能適應現代經濟全球化、網絡化的運作要求。

④業務流程再造。所謂業務流程是指一組邏輯上相關聯的業務活動,企業依靠這些關聯活動來實現預定的目標。重整業務流程,就是要從整體流程出發,先考慮企業從投入到產出的總過程,找出目標,然後重新分析不同業務流程以及同一業務流程中的各環節的內在關係,進行優化組合,以實現企業管理的最大優化。

2.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的基本概念是指某項新產品從設想、研究、開發、工程化、商業化到銷售等一係列技術活動的綜合。在國際經濟領域中,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技術,越來越成為決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隻有提高技術含量,才能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從總體來說,企業技術創新主要包括自動加工係統、物流係統、信息係統和軟件係統的創新。

①自動加工係統創新。自動加工係統創新是指當作業發生變化時,加工不需要進行特別的調整就能完成多種操作的能力。它可分為設備創新、工藝創新、作業創新、路徑創新等。

②物流係統創新。物流係統創新是指在加工過程中,采用不同手段將多種物料在設備之間轉移的能力。它能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在製品庫存,縮短生產周期。

③信息係統創新。信息係統創新是指對加工和運輸過程中所需各種信息的收集、處理、反饋,並通過計算機及其他控製裝置對設備實現分級控製的能力。

④軟件係統創新。軟件係統創新是指企業用計算機進行有效管理的能力,包括設計、規劃、生產控製和係統監督等軟件的創新。

3.市場營銷創新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市場營銷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企業總體效益的高低,迫使企業越來越注重市場營銷,把創新市場作為保持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籌碼。市場營銷創新是指適應市場需求的一係列營銷理念的創新。一般來說,主要包括綠色營銷的創新、服務營銷的創新、知識營銷的創新、網絡營銷的創新與文化營銷的創新五個方麵。

①綠色營銷的創新。綠色營銷的基本含義是企業通過營銷活動,在獲取利益的同時,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每一環節都應該考慮到消費者、環境及社會的利益。綠色營銷是企業今後發展的重要方向,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企業隻有適應綠色大趨勢,才能提高企業及其產品的市場形象和競爭力。

②服務營銷的創新。服務營銷是指通過取得顧客滿意和忠誠來促進買賣雙方相互有利的交換,最終獲得適當的利潤和公司的長遠發展。實施服務營銷是企業提高競爭力和適應力的現實要求。在競爭日益激烈、技術與經營方式紛紛被仿效的今天,服務對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高更有著獨特的作用。

③知識營銷的創新。知識營銷代表了一種先進的營銷理念,是指企業在產品推銷的同時,向社會傳播與產品有關的知識、技能,讓公眾不但從直接的物品使用中受益,還從企業那裏獲得文化、知識等熏陶。它提倡運用科學方法,通過向顧客傳播知識與技能,變潛在的消費群體為現實的顧客來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從而獲得利潤。知識營銷將會為企業帶來無比廣闊的發展前景。

④網絡營銷的創新。網絡營銷是因特網發展日益成熟的直接結果,是網絡技術發展的新方向。它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商務模式,帶動了經濟結構的變革,對現代經濟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網絡營銷對企業各方麵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隨著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企業要充分利用網絡時代所帶來的機會,努力開創營銷管理工作的新局麵。

⑤文化營銷的創新。文化營銷是通過有意識地發現、培養或創造某種核心價值觀念來達到企業經營目標的一種營銷方式。文化營銷是站在主動利用文化環境因素的角度,把文化與營銷看作一個整體來研究,使文化滲透到產品、品牌及企業形象中,形成一種全新的經營理念。

三、外部環境與內部管理係統雙重挑戰所帶來的企業競爭力的變化

企業外部競爭環境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企業內部管理係統的不斷創新,使企業的競爭優勢發生了轉移,不再是純粹以資源和技術等單一方麵優勢進行競爭,而是更多地強調綜合實力,也就是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比較。

企業競爭力是一個多層次、綜合性的複雜概念,企業競爭力是獨立經營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依據內外環境及其變化,有效利用相關資源,構建競爭優勢,進行市場擴張和獲取利潤,並以此為基礎實現企業持續發展的能力。其歸根到底是企業資源、企業能力和環境因素三者之間的綜合效應。

由此意義出發,作為企業競爭力主要體現的企業戰略定位能力、管理支持能力、經營支持能力也可以最終表征為企業資源、企業能力和環境因素的有效整合。

一是企業戰略定位能力。指依據企業資源狀況(優勢與劣勢)及環境狀況(機會與威脅)確定企業資源配置使用的範圍、領域或方向的能力。

二是管理支持能力。指依據企業資源的配置方向,按照相關規律、原則與方式,將企業資源有機結合起來以形成相應的生產力。這實質上是企業內部管理和執行問題能力,包括戰略執行。

三是經營支持能力。指依據企業的經營領域與經營性質,界定企業利益相關者,並整合企業與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係的能力。

因而,企業所處環境、企業資源和企業能力是企業競爭力的基礎,在這三者的作用下企業才能獲得競爭力。我們可用一個金字塔來表示企業競爭力的模型。

雖然企業競爭力是企業資源、企業能力和環境因素三者之間的綜合效應,但三者在競爭力中的作用和地位並不完全等同。其中,企業資源是基礎,環境因素是條件,而作為企業資源之間以及與環境之間交互聯係的是內部管理係統,企業能力在企業競爭力中居於核心地位,起關鍵作用。因而針對企業競爭力的企業能力可以構建一個立體模型。在該模型中,三個坐標軸分別代表企業競爭能力的三個方麵,即戰略定位能力、管理執行能力、經營支持能力,對企業三種能力評價後,每個企業在坐標係中對應一個位置,而彼此的相對位差可表示企業之間的競爭優勢或劣勢。

企業競爭力強,企業麵臨的風險低;企業競爭力弱,則企業麵臨的風險高。這是因為競爭力越強,企業配置資源的能力越強,就能夠有效地整合市場機會和企業實力、整合企業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進而達到企業資源高度優化配置的效果。除此之外,企業能夠充分考慮到相關利益者的利益,並將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作為企業自身追求的約束條件,與利益相關者實現“多贏”,由此,企業的定位、執行和支持都能夠得到保障,降低了企業的風險。反之,當企業競爭力弱時,企業的定位、執行和支持不能與企業環境、資源相符合,企業的資源狀況、企業能力都處於劣勢,不能為企業戰略製定和執行提供保障,這時企業則處於高風險狀態。綜上所述,以企業資源為基礎,環境因素為條件,企業能力為核心提高企業競爭力則可以很好地規避企業戰略風險。

第二節 應對文化變革的企業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