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新的企業管理理論,自20世紀80年代進入我國之後,經理論界的大力宣傳和提倡,以及許多企業的積極探索和實踐,人們對它的研究和認識不斷深入。可以說,企業文化已經進入到企業家的視野,亦將大踏步地進入企業。企業文化作為一門學科,有其內在的體係和結構,優秀企業文化的構建不能僅靠企業自發形成,而應在深入了解企業文化的內容、結構的基礎上,主動去創造。
第一節 企業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一、企業文化建設的問題與成因
企業文化是伴隨著企業一起成長的,企業文化的形成雖具有一定的自發性,但並不意味著企業文化不需要進行主動的創造;相反,依據企業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科學性和係統性需求,決定了企業文化建設應以正確的理論為先導、以企業文化自覺為前提。
1.企業文化建設的誤區
進入新世紀,在中國企業界,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已從戰略高度上認識到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但在實踐中真正創造出優異企業文化的企業並不是很多。我們可以看到,不少企業在對外宣傳中所標榜的企業文化理念、核心價值觀,在實踐中並沒有完全內化為企業的文化自覺,甚至有的企業出現簡單抄襲、照搬概念、玩文字遊戲等不良文化現象。張雲初先生在《企業文化基本培訓教案》一書中,列舉了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七個方麵的誤區:
①企業文化等同於企業識別係統;
②企業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
③企業文化是包裝企業的方法;
④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的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
⑤企業文化就是產品的文化品位;
⑥企業文化是純粹的文化思想理念;
⑦企業文化是一種新的管理手段。
可以這樣說,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靈魂,雖與上述七個方麵都密切相關,但又不能僅僅等同於上述的某一個方麵。簡單化的“等同論”,實質上是對企業文化理論不求甚解的自我表征,同時也反映出某些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確實還存在著不少誤區和盲點。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勢必會影響到企業的健康成長。
2.問題與成因分析
透視企業文化存在的種種誤區,可以看出我國企業文化建設在整體上還處於發展中的不成熟階段,不少企業對企業文化是既向往又存在不少困惑,以至於有的企業有意無意地陷入誤區。王吉鵬先生在《企業文化的5大誤區》一文中,針對企業文化建設存在的誤區,從問題成因上作出了相當深入的分析。
①缺乏對企業文化的全麵理解。由於企業文化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許多企業對企業文化的認識還不夠全麵,認為企業文化或是企業精神、或是價值觀、或是企業核心理念、或是行為規範,等等。實際上企業文化涵蓋了組織中被廣泛接受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
②缺乏建設手段和組織保證。企業文化認識上的偏差,必然會在實踐中得到反映。不少企業在創建企業文化中“摸著石頭過河”,缺乏係統科學的手段,以及提煉和提升自身企業特點和文化內涵的能力,加之缺乏相應的組織保證,不免使實際效果難如人意。
③企業文化不能形成體係。企業文化建設是一項係統工程,由於國內企業文化借鑒別人的東西多,自己獨到的東西少;參照西方的東西多,融彙民族的東西少;東拚西湊的東西多,戰略思考的東西少,造成企業文化難以自成體係。
④隨意性大與體製僵化並存。企業文化缺乏理論主導,使不成體係的企業文化難以係統的整體推進,導致企業文化建設的層次失去一致性,因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隨意性大。盲目的企業文化建設,難以適應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造成僵化的體製,禁錮了企業文化更新。
⑤企業文化缺乏差異化。差異化在企業文化過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沒有文化差異也就難以形成企業差異化戰略的核心。除價值觀之外,企業間的文化差異更多的表現在實踐方麵,它需要不斷提煉,才能形成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而文化差異化缺失就很難創建真正屬於自己的企業文化。
二、企業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時是難以避免的,但有時又是可以避免的。要避免企業文化建設陷入誤區,少出問題,從根本上說企業首先應該全麵理解和把握什麼是企業文化、如何創建企業文化等理論與實踐問題。
1.理論先導
企業文化理論源於企業發展的實踐,同時又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過程具有指導作用。目前我國企業文化建設一個帶有共性的問題,就是缺乏科學的企業文化理論來指導現實的企業文化建設。所以,要牢牢把握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向,就必須堅持用科學的企業文化理論去武裝人、引導人。隻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減少實踐中的盲目性、隨意性,提高企業文化建設的科學性、自覺性。
要發揮企業文化建設中理論先導作用,首先要全麵理解企業文化,這就需要學習。對企業來說,最好、最快的學習方式,是創建學習型組織管理模式,它對於提高企業文化理論水平,增強企業的文化力和創造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組織保證前提下,還要發揮以下三個方麵學習的積極性:
①企業家學習的積極性。一個企業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家的整體素質和能力。同樣,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的優劣,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家的文化自覺程度和實際的理論水平。提高企業家的學習積極性,不僅有助於從根本上提高企業家的理論水平,而且有助於通過企業家的示範作用,帶動整個企業學習,進而為企業文化建設奠定良好的理論和思想文化基礎。
②管理者學習的積極性。進入新世紀,終身學習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今天企業管理者的一種迫切需要。但在現實性上,卻有不少企業管理者缺乏學習動力,每天忙於日常事務。調動管理者學習的積極性,有助於在學習中提高他們自身的文化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有助於把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轉變為一種職業習慣,為精心培育企業文化建立一種長效機製。
③企業員工學習的積極性。企業員工是企業文化創建的主體,因而企業文化建設離不開組織成員的積極主動參與。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員工文化素質的整體水平,直接影響企業文化建設的進程。激發企業員工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在學習中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增強其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宿感。
2.實踐創造
企業文化建設,是在一定理論作為先導的基礎上的實踐創造過程。所謂理論先導,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關注的不僅僅是如何認識企業文化,還包括如何把這種認識融彙於企業發展之中、在實踐中去主動創建企業文化。
雖然,企業文化的形成有一定的自發性,但實踐證明,任何一種優秀的企業文化在現實性上都不可能自發形成。學術界提出的文化自覺,從理論上反證了單憑自發的力量是難以創建企業文化的。所以,實踐過程中的企業文化建設,需要以一定的科學理論為基礎,通過企業倡導、科學構建、主動實踐而逐漸發展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上下對企業文化踐行的態度不同(是主動還是被動),其實踐結果也是不同的。對一個企業來說,企業文化建設的主動性,主要來自三個方麵:
①企業家的主動性。企業領導者應該是企業文化建設的發起者、製定者、倡導者,肩負著企業如何淘汰舊的文化和積極創建新的企業文化的雙重使命。有關專家認為,“企業文化的70%是由企業領導人創建的。”可見,企業家的態度和主動性,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起著最為關鍵的主導作用。
②管理者的主動性。企業管理者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始終扮演的是追隨者、宣傳者和推行者的角色,擔負著企業文化創建或重塑的具體操作性工作的職責以及擬定、實施過程中承上啟下的文化管理的責任。因此,管理者的態度和主動性,直接影響著企業文化創建和實施的實際效果。
③員工的積極性。企業員工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應該是積極的參與者、執行者和實踐者,如果企業員工都能夠積極主動參與企業文化建設,信守企業文化共同的原則,維護企業文化的共同信仰和價值觀,就會減少人為的思想障礙而加快其建設步伐。所以,企業員工的態度和主動參與程度,不僅直接影響到企業文化建設的進程,而且也是判斷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是否成熟的關鍵要素。
綜上所述,我國企業文化建設,既要注重理論研究,又要注重實踐發展,對企業界來說,二者不可偏廢,貴在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第二節 企業文化的研究對象與內容
一、企業文化的對象係統
從企業文化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出發,無論是從事理論研究,還是實踐運作,都不能繞過企業文化的對象係統,因為它是我們進一步認識和把握企業文化的切入點,也是我們進一步認識企業文化具體問題的前提。
1.企業文化的研究對象
企業文化研究表明,一個成功的企業文化,應該是企業信奉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積極倡導的企業文化,還是企業付諸於實踐的企業文化,其中每一個方麵都內涵著對企業文化的對象把握。如果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偏離了對象的把握,那麼再富麗堂皇的企業文化也會黯然失色,失去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目前,有關企業文化的定義很多,從不同的定義出發對企業文化研究對象的認知也有所不同。郝鎮華主編的《企業文化論》一書寫到,不同於某些理論問題抑或具體實踐問題,企業文化研究本身反映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它所揭示的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問題,體現的是企業與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作為企業管理理論中組織、管理文化的形態出現和存在的,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手段。從一定意義上說,企業文化是關於企業管理發展的科學。因此,該書認為,企業文化的概念、特征、功能、內容和作用,以及關於企業文化的形成、發展和趨向方麵的內容,應成為企業文化的研究對象。
由羅長海編著的《企業文化學》認為,企業文化的研究對象,顧名思義,就是“企業的文化現象”。但“企業文化現象”又是各具特色的,有資本主義企業文化,也有社會主義企業文化。任何一種具體的企業文化,都是企業文化的研究對象,遺漏了就可能發生以偏概全的失誤。但任何一種具體的企業文化,又不完全進入企業文化的研究範圍,它自身特有的東西是特殊企業文化的研究對象,如社會主義企業文化所特有的東西是社會主義企業文化的研究內容,商業企業文化所特有的東西是商業企業文化的研究對象,等等。
從這個角度來看,企業文化的研究對象並不直接等同於各種具體的企業文化現象,而是存在於這些現象中的一般和普遍的東西。因此,企業文化的第一個研究任務,就是把作為本學科研究對象的企業文化的定義搞清楚,然後才有可能研究它的各個方麵,說明它的發展變化,並揭示它的深層本質和規律。
2.企業文化的對象把握
對企業文化的對象把握,實質上是從企業文化的對象係統出發,對企業文化再認識的一個過程,涉及從企業文化的定義到對象係統中的一些基本問題。
①企業文化的企業管理基礎。今天的企業文化是以企業管理為基礎而產生發展起來的,在共同作用於企業的過程中二者相互滲透,難以截然分開。為此國外有關學者不僅把企業管理看作是一門學科,而且習慣於把管理看作是一種文化。企業文化的價值與功能,也隨著企業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體現得越來越充分。所以,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不能簡單地把企業文化等同於企業管理,也不能脫離企業管理去搞所謂的文化建設,而應該以管理為基礎去推動企業文化建設。
②企業文化的企業哲學指導。企業文化是在一定企業哲學指導下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價值體係,其中內涵著企業如何生存、如何發展的一係列哲學思考。企業哲學魂係企業文化,它不僅規定著企業文化建設的價值定位和未來趨向,而且通過經營哲學、管理哲學、人本哲學等直接作用於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發揮著最高精神的指導作用。所以,優秀的企業文化都有自己的企業哲學,同時也證明了企業文化建設不管態度如何都離不開企業哲學的指導。
③企業文化的價值觀導向。威廉·大內在《Z理論》一書中提出,所謂企業文化,它意味著公司的價值觀。清華大學魏傑教授在《企業文化塑造——企業生命常青藤》一書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即企業文化,就是企業信奉並付諸於實踐的價值觀念。價值觀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始終起著價值導向作用,它左右著企業人的心態,規範和約束著人們的行為,反映著企業行為的價值理念,甚至決定著企業的命運。所以,企業文化建設的關鍵問題,就是企業價值觀的自我塑造能否為人們信守,且付諸於實踐。
④企業文化的企業精神支撐。如果說企業文化是企業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那麼由它所迸發出來的精神力量就是企業精神。我們說人是需要有點精神的,同樣,一個企業也需要靠一種企業精神來支撐。在企業創業階段,這種力量主要來自企業家精神;在企業壯大之後,企業家精神就會融入企業,同時吸納來自核心團隊成員的優秀品質,形成以企業家精神為核心的企業精神。凡成功的企業,都特別注重弘揚企業精神,因此今天的企業文化建設,不僅需要企業家精神,而且要善於依據企業家精神去弘揚和培育企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