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鱗爪
行者無疆
作者:白逸鳳
近年來,跨越海峽和政治的隔離,挽起同胞的雙手,大陸和台灣的聯係愈加緊密和親切。如今兩岸互通,相互走訪,像串親戚一樣便捷,使我有機會踏上寶島台灣,領略那裏的文化和風情。走進台灣,日月潭碧波在心中蕩漾,阿裏山林濤在耳邊回響,還有那些價值連城的國之寶藏,多姿多彩的海岸風光,帶有一點淡淡的鄉愁,熟悉而又親切。
到台北看故宮
我自小在承德避暑山莊的牆外長大,這座清代的皇家園林,被文化學者餘秋雨稱為“一個王朝的背影”。作為一名滿族後裔,我對這裏的山石亭榭都了如指掌,而對它的正麵原型,卻疏於了解,有些還很陌生。彌補這個缺憾,一直是心中的情結。
有種說法,中國的故宮博物院有兩座,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台北。北京故宮近在咫尺,可以像訪鄰居,逛市場一樣便捷,而去台北故宮博物院看看那裏的收藏,惦記了非止一日,終於有一天,我和三位姐妹飛抵台北,圓了盼望已久的夢。
台北故宮博物院建於1962年,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台之上,風格清麗典雅。這是一座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新館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1948年,時出任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兼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秘書杭立武,受命用“中鼎號”運輸艦將700多箱國寶由南京秘密運去台灣。1949年,杭立武又接到了蔣介石的嚴令,不惜一切代價將存放在重慶的大批古物運往台灣。
台北故宮收藏著60多萬件藝術珍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河北承德)的精藏,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從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到中國曆代名家字畫;從商周的銅器,到世上最精美罕見的器物。這批文物占了全中國文物精華相當大的比重,具有無可比擬且無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凝聚了中華民族曆史、文化、宗教、藝術和民族思想最閃光的部分。 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並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
當參觀到鎮館之寶之一的翠玉白菜時,我歎服工匠的奇思妙手,化腐朽為神奇的雕刻,隻可惜美中不足的是白菜上的蟲須折斷了。館內不允許拍攝,我身旁一位漂亮的小妹因為太喜歡,偷拍了翠玉白菜的照片,被工作人員叫到一旁強製刪除了。
無論是哪個展廳,都是一排排長隊,因時間不夠用,隻能小步並大步,走馬觀花地掃描著每一件珍玩。有相傳宋高宗最喜愛的兩件汝瓷《青瓷奉華紙槌瓶》和《青瓷奉華碟》及其他繪畫和書法佳作;有選自蘇東坡《後赤壁賦》的《雕刻欖核小舟》;還有以獨特書寫風格書寫中國最早領土議和契約的《散氏盤》、銘文最多的海內三寶之一《毛公鼎》等重量級藏品。
如果說北京故宮先有輝煌建築後藏入瑰寶的話,當然建築本身也是藝術瑰寶,台北故宮則是先有瑰寶而後蓋起了外殼。北京故宮像一個飽經滄桑的族長,台北故宮則是一支暫時漂泊離散的族人,但願這個大家庭有朝一日闔家團圓。
山之上,樹有殤
短短的台灣行期間,在阿裏山見到了一種樹——紅檜樹。台灣人奉它為神木。我查了資料:紅檜,柏科扁柏屬,長綠喬木,為東亞最大樹種。材質優良,色澤美觀,香氣宜人。分布在北美、日本和中國台灣的阿裏山一帶,極為珍貴。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很快便在阿裏山發現了大片的紅檜林,他們通過法律停止了對本土紅檜樹的采伐,轉而開始對阿裏山的紅檜進行瘋狂地盜伐。為實現這一罪惡目的,1906年始,當時日本政府在山高路險的阿裏山區修建森林鐵路。做個比喻:火車上阿裏山,比火車上八達嶺難度更大,因為這裏海拔更高,山道更陡。因而,在坡度最大的路段,采取了進兩步退一步的Z字形鐵軌上山。阿裏山上山空間距離不過15公裏,而火車繞山跨穀鑽隧道到海撥2450米時,卻要行駛72公裏,加上到其他支線鐵路總長達1000公裏。有了鐵路,又從美國定製了大型砍伐捆裝設備,可想日本殖民主義者當時下了多大的本錢。自1913年阿裏山鐵路竣工後的短短30年間,他們共砍伐了30多萬棵紅檜樹,使絕大部分兩三千年的古樹毀於一旦。了解阿裏山的曆史以及劫難,每一個國人都會心疼和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