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回避的戰鬥
蜻蜓的所有捕殺行為,最終都是為了繁衍後代,到了性成熟階段,蜻蜓們會陸續飛到交配的場所。通常它們會選擇池塘、河流、小溪。雄性蜻蜓會稍早些到達,它會沿著河岸或水麵占據自己的領地。如果有其它雄性蜻蜓闖入,先來的一方就拚命驅逐。如果有雌性蜻蜓飛近自己的領地,雄性就試圖與之交配。以豔娘求偶為例,當雄性豔娘在一片屬於自己的開闊地裏發現雌性到來時,會扇動自己的翅膀用來傳達信息。如果雌性覺得這片開闊地適合產卵,就會扇動一下翅膀做回應,表示同意對方的求愛(如果尾巴抬起就說明不滿意對方)。雄性豔娘看到雌性回應了自己,就飛過去用腹部末端的倒勾勾住雌性頸部的後麵,雌性則腹部前傾,把生殖孔直接推入雄性腹部第二節下麵儲藏精子的器官裏,準備工作就緒,雄性再打開雌性輸送精子的管道,以便為交配做準備。完成了這些程序,雄性才把精子注射進去。交配後,雄性在自己的領地裏為伴侶選擇最好的地方產卵。雄性上下飛舞,雌性用自己的產卵器在植物的莖上切開一個裂口,往裏麵產卵。整個過程雄性一直在旁邊守候,以免其他雄性前來與自己的伴侶交配。豆娘做得更絕,它們交配結束後馬上就產卵,雌雄身體始終不分開,直到雌性產卵結束。
為什麼雌性產卵雄性必須伴其左右呢?原來每當蜻蜓的卵成熟時,雌性蜻蜓就需要不停地點水以便把卵產在水裏,但是這個時候它有可能被該領地的雄性蜻蜓截住,雌性為了能夠繼續在這個地方產卵,不得不又和該領地的領主交配,而得到的精液優先授給之後的24小時裏它所產的卵。此後,這些精液就與其他雄性的精液混在一起,就沒有優先權了。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交配後雄性蜻蜓會一直守護在雌性的身邊,如果交配後的雌性還沒有產卵就與另一名異性再次交配,之前的那一個就做不成父親了。為了自己的基因能夠一代代傳下去,雄性蜻蜓在謝幕之前還要做最後一搏。
逐漸消失的戰場
小的時候在家鄉,隻要到了夏天就能看到滿天飛舞的蜻蜓。一邊念著“蜻蜓蜻蜓飛,底下有人追;蜻蜓蜻蜓落,底下有好賀兒”的歌謠,一邊成群結隊地追逐蜻蜓,是很多人童年時光不可磨滅的清晰印記。然而,時過境遷,如今在城裏即便是在夏天,別說漫天飛舞,就是個把蜻蜓也成了難得一見的稀罕物。人們想再看見蜻蜓隻有到深山老林裏的湖泊、溪水邊去尋找,運氣好的話才能偶爾一遇。究其原因就是人類對生態資源的過度開發,使河流遭到汙染,水質被嚴重破壞,水生生物越來越少,而靠水生生物生存的水蠆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有的種類因不適應水質的變化已經徹底滅絕了。
更為嚴重的是,由於養生意識深入人心,吃昆蟲可以延年益壽的說法開始流傳。於是,各種昆蟲先後上了人們的餐桌,蜻蜓自然也難以幸免。過量的捕撈讓本來就數量不多的水蠆更是雪上加霜,它們的數量正在逐年遞減。昔日殺手對決的戰場,如今已是高樓矗立。地殼的自然變遷尚可為遠古時代的蜻蜓留下一塊化石,可是人類透支性的破壞隻能是把蜻蜓物種一步步推向滅絕的邊緣。
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詩句漸變為遙遠而虛幻的童話時,那些曾經適應地殼變遷而存活下來的蜻蜓還會那麼幸運嗎?如果不能有效地保護環境,這些殺手的命運,或許將悄無聲息地消失於大自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