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曆盡磨難的殺手(2 / 3)

當然水蠆們並不那麼傻,它們大多數都會選擇在日落後離水,日出前起飛。比如碧偉蜓、團扇春蜓、大黃赤蜻、黑色蟌等,夜間羽化的成功率相對比較高,因為這個時候鴨子在睡覺,小鳥也在巢中休息。等早上大家紛紛來到岸邊準備聚餐時,蜻蜓早已飛向天空,留在岸邊的是昨夜脫下的舊裝。但有些水蠆偏偏選擇在危險的白天離水,這倒不是它們勇敢,而是這些水蠆需要借助太陽的能量把自己身上的水分曬幹。清晨的陽光格外柔和,水蠆們完成曬背任務後便迅速爬到岸邊的草叢中,它們選擇一切能支撐住自己身體的草杆、石頭、樹枝,把牢後就靜止不動了,幾分鍾後那個背包慢慢打開了,蜻蜓的頭部最先露了出來,接著是六足,然後蜻蜓把自己吊在半空中晾曬,大約十幾分鍾,蜻蜓使出最後的力氣把身體翻過來,身體站穩後將尾部小心地從殼裏拽出,整個羽化結束。餘下的過程就是從尾部向下排水並逐漸打開翅膀繼續晾曬。殺手一旦把翅膀打開,就隻能選擇天空,因為翅膀打開後永遠沒有關閉的機會了。

在羽化的過程中,身體軟軟的蜻蜓,幾乎沒有任何防禦能力。小鳥選擇在這個季節育雛,鴨子甩開腮幫子邊吃邊高興地呱呱叫,水狼蛛背著小狼蛛也來趁火打劫,有些僥幸逃脫的水蠆由於逃跑中身上有刮傷,羽化時不能正常裂變,最終上演羽化失敗的悲劇。能修成正果的其實並不多,而這對職業殺手來說磨難才剛剛開始。

殺手之間的對決

晾幹翅膀的蜻蜓振翅數秒後便飛向藍天,一直飛到遠離了人們的視線,開始了自己的殺手之旅。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蟲,它的眼睛又大又鼓,幾乎占據了整個頭部,而且每隻眼睛又有數不清的“小眼”。這些“小眼”都與感光細胞和神經相連,能辨別獵物的大小。蜻蜓的複眼還能測速,當獵物在複眼前移動的時候,每一個“小眼”依次跟蹤,經過信息綜合就能確定獵物的準確位置和移動速度。因此,隻要獵物被蜻蜓盯上,一般是凶多吉少。

沒到性成熟期的蜻蜓大都會選擇遠離水域,它們食量很大,每天都會捕食大量的蚊蠅,除此之外還捕食蝶、蛾、蜂等昆蟲。吃飽了需要休息的時候,它們就降落下來。休息時,翅膀都是平伸的,隻有束翅亞目的豆娘和豔娘會把翅膀合攏在背上。

除了鳥類,蜻蜓在空中幾乎沒有對手。但如果是超低空飛行或者降落到地麵,殺手就玩不轉了——蜘蛛布下了天羅地網,螞蟻大兵團作戰專門尋找受傷的蜻蜓,食蟲虻、螳螂等草叢殺手埋伏在暗處等待時機。我曾目睹兩隻半黃赤蜻為了爭奪獵物相互追殺,時而高空盤旋,時而低空穿行,強強相搏,隻顧取勝,卻忽略了爭鬥的環境,在廝打中突然有一隻觸了蛛網,讓一旁觀戰的蜘蛛撿了一個大便宜,蜘蛛迅速出擊,將剛觸網的半黃赤蜻捆了個結結實實,半黃赤蜻拚命地掙紮,但越是掙紮蛛網纏得就越緊。僥幸逃脫的那隻半黃赤蜻則迅速高飛,逃離現場。還有一次,一個豎赤眉蜻在空中捕殺了很多蚊子,它可能有點飛累了,降落到一個麥稈上,但僅僅停留了半分鍾,就被埋伏在那裏的蟹蛛捕獲。兩個殺手的對決,有的時候比的不是看誰的劍快,而是比機智和耐心。豎赤眉蜻忽略了瞭望,被耐心的蟹蛛占了上風。有的時候就連小小的寄生蠅,也時常扮演著蜻蜓克星的角色。寄生蠅經常趁蜻蜓不備悄悄下手,蜻蜓往往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稀裏糊塗的就被寄生了。初被寄生的蜻蜓還能正常飛行捕獵,等過了一周,寄生蠅的幼蟲成熟後會鑽進這隻蜻蜓的體內,蜻蜓的殺手之旅至此就結束了。有趣的是寄生蠅常常是蜻蜓的捕獵對象,而它的幼蟲卻能鑽進蜻蜓的體內將其蠶食致死,這不得不讓人慨歎自然界生物鏈的環環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