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曆盡磨難的殺手(1 / 3)

曆盡磨難的殺手

生態大觀

作者:王江

在昆蟲的世界裏,蜻蜓被視為不折不扣的殺手,因為它有著絕對的製空權,風馳般的飛行速度,進退自如的飛行動作,以及能測出對方距離的“電子眼”,這些得天獨厚的自身條件確立了蜻蜓在空中的霸主地位。一旦獵物被蜻蜓鎖定,無論它是在空中飛行還是在地麵躲藏,最終都難逃被蜻蜓定點“清除”的命運。

蜻蜓是個古老的物種,早在石炭紀時代就出現了,由於當時地球上的含氧量極高,蜻蜓個頭很大,從留在古化石上的蜻蜓看其翅展足有70多厘米長,而現在的蜻蜓最大的也不足那時的四分之一。後來隨著地殼的不斷變遷,蜻蜓也適應了生存環境變化。同時代的恐龍因為缺乏適應能力早已經滅絕,而蜻蜓卻存活了下來。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蜻蜓大約有5000餘種,在我國有300餘種。蜻蜓為不完全變態動物,一生經曆卵、稚蟲和成蟲3個變態期。蜻蜓可分為蜻蜓類的差翅亞目(蜻和蜓)、豆娘類的束翅亞目(豆娘和豔娘)。蜻蜓的翅膀很發達,前翅與後翅等長,頭部轉動非常靈活,其觸角很短,但是複眼發達,並有3個單眼,咀嚼式口器強大有力。

蜻蜓把卵產在水裏,卵孵化為稚蟲,稚蟲(又名水蠆)生活在水中,水生一年。在水底的微觀世界裏,殺手和獵物之間的爭鬥無時無刻不在上演,生死對決往往就在一瞬間,任何的麻痹大意都會招來殺身之禍,蜻蜓自然也不例外。從水裏的卵孵化為水蠆,水蠆千辛萬苦羽化變成蜻蜓,到完成交配後最終再飛回水邊產卵,在這一史詩般的演變與輪回中,蜻蜓曆盡了千難萬險。

殺機重重的水底

每到產卵的季節,蜻蜓陸續回到水邊產卵,數天後卵孵化為水蠆。水蠆棲息在河流、湖泊、池塘、沼澤、濕地等多種地帶。水蠆在水中利用直腸內的腮吸取氧氣,用極發達的臉蓋捕食。從水蠆到蜻蜓均食肉,殺手一生不食素。水蠆在水裏越冬,期間水蠆要經過13次左右的蛻皮(換齡)才能最後有機會爬出水麵羽化為蜻蜓。每一次蛻皮都是走向強大的開始。在水中,水蠆捕食孑孓或更小的水生動物,趕上食物短缺它們就會相互殘殺,把同類吃掉為自己積攢體能,蛻皮換到下一齡。

以大欺小在生態界是不變的法則,熬到末齡時水蠆就能捕食小魚了。但是在初齡期它們要應對許多天敵,最主要的有水蝽、水生甲蟲、大田鱉、水螳螂和比自己體型大的魚類,還有常年泡在河裏的鴨群。特別是水蝽和水螳螂對水蠆的威脅最大,它們兩個都有一個共同的優勢,就是一招製敵的齒狀前臂,如果水蝽和水螳螂盯上某個“未成年”水蠆,一般都不會“失手”。為了能更有效地躲避天敵的傷害,經過數億年的進化,它們成功地將自己的身體模擬成河底泥的顏色。遇到危險它們就躲進淤泥裏一動不動,很難被天敵們發現。憑著這種“裝死”的本領,水蠆們一直保持著種族的數量。有些小型水蠆會選擇在水中的植物裏築巢,可謂別出心裁,既能很好地躲避同類,又能在植被的掩護下保持豐富的食物來源,這樣小型水蠆會很快發育成熟,生存的機會也會相對增多。但是對現存的水蠆來說,這樣的“世外桃源”並不是那麼容易找到的。

危機四伏的岸邊

水蠆在水裏經過一年多的成長,已是身強力壯,它們迫不及待地想要擺脫水的束縛來到空氣中。於是成批的水蠆在各自的胸腔上背著一個背包,蹣跚地爬上岸準備羽化,遠遠看去就像是水兵登陸。這個時候,磨難也如影相隨。鴨子們在岸邊早就做好了饕餮盛宴前的熱身,鳥兒也都第一時間飛到羽化現場,水狼蛛們更是虎視眈眈,就連螞蟻都成群結隊地選好了狙擊的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