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種觀念已經深入到一個新的領域——組織中的許多決策是由群體和團隊做出的。
群體決策在組織中的應用範圍很廣,它有其自身的優勢。
首先,通過彙集多個個體的資源,群體給決策過程提供了更全麵、更完整的信息。其次,群體能夠給決策過程帶來多樣性觀點,這就為多種方案和多種方法的討論提供了可能性。最後,由於是群體成員參與到決策過程中,他們會熱情地支持它,提高了決策的可接受性。
當然,群體決策也有其劣勢。
首先,它浪費了時間。與個人單獨決策相比,群體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獲取解決方案。其次,群體的從眾傾向可能會壓製不同的意見。如果由中低水平的成員控製了決策,群體總體效率就會受到不利影響。
1986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的失事在全世界造成了不小的轟動,美國政府對此事件委任了專門的調查團進行調查。挑戰者號失事的直接原因是右側火箭發動機上的兩個零件聯接處出現了問題,它直接導致了噴氣燃料的熱氣泄露。
調查表明,對於該事件的發生技術上原因是必然存在的。然而,挑戰者號失事真正原因是在決策上。不論是發射前的準備,還是發射的過程,以至發射後對問題的分析,決策都存在嚴重的問題。
在早期的飛行實驗中,一些工程師開始注意到腐蝕的影響。但是他們並沒有從宇航局和薩科爾公司那裏得到任何支持。甚至在為解決密封圈的腐蝕問題會議上,宇航局高級官員科爾斯特將它定為一次毫無意義的會議。正是由於決策者的有限見識和經曆,他們在估計事件發生的概率、探尋行為產生的原因以及估量情況的風險大小時最容易發生錯誤,導致了他們在決策中所用的指導他們做出判斷的策略過於簡化。
又由於曾經的成功先例與經驗主義的錯誤引導,人們在本性上產生了驕傲的情緒帶來了更大的潛在危險。在做出發射挑戰者號決策時,宇航局安全辦工作人員甚至沒有一個人參加,有異議的工程師迫於眾人的壓力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做出這樣失敗的決策的確也在所難免。
研究者們在關注群體決策的利弊的同時,更加重視群體決策中的兩個副產品——群體思維和群體偏移。
群體思維指的是這樣一種狀況:由於群體中從眾壓力的影響,嚴重壓製了那些不同尋常的、由少數派提出的或者不受多數人歡迎的觀點。群體思維是一種不惜一切代價保持一致的心理狀態,它往往導致無效或拙劣的群體決策。
群體偏移又是這樣一種情況:在討論備選方案,進行決策的過程中,群體成員傾向於放大自己最初的立場或觀點。在某些情況下,謹慎態度占據上風,形成保守偏移,但是更多時候,群體容易向冒險偏移。
在群體決策的討論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這種現象:隨著討論的進行,群體觀點會朝著更極端的方向偏移,保守的觀點會更保守,激進的觀點會變得更加冒險。
群體討論會放大群體的觀點。
為什麼群體決策會出現更多冒險偏移的現象呢?因為群體決策分散了責任。群體決策是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必最終獨自承擔後果。由於責任被分散了,所以他們變得更冒險,即使會產生失敗的結果也在所不惜。
對此,管理者可以如下手段來遏製群體的偏移:
(1)監控群體規模,避免過大,使責任不會過度分散。
雖然沒有一個精確量化的數字能夠告訴我們群體人數多少最合適,但是經驗表明,當群體人數超過10個時,個體可能會更少感到個人責任。
(2)鼓勵群體領導者扮演公正無私的角色,尤其是在討論的初期,盡量避免發表領導者自己的想法,把氣球吹大,推遲“紮口”,使決策意見更為廣泛。
(3)任命一名群體成員當“托兒”,故意跟公眾意見唱反調,提出不同觀點,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激發群體成員提出自己的見解。
(4)通過訓練,使群體成員對各種備選方案進行積極充分的討論,務必讓方案合理、周全。
做好各項努力,遏製群體決策的冒險傾向,是可以發揮軀體決策的最大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