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節 挫折理論——跨過前進道路上的障礙(1 / 1)

人們在通向目標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礙,通常會產生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改變行為,繞過障礙,達到目的。

第二種情況:如果障礙不可逾越,可以改變目標,從而改變行為的方向。

第三種情況:在障礙麵前無路可走,不能達到目標。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才會產生挫折感。

因此,所謂挫折,就是指人們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指向目標的行為受到障礙或幹擾,致使其目標不能實現,需要無法滿足時所產生的情緒狀態。

人經常會遇到挫折,麵對挫折,有的人百折不撓,意誌堅定,有的人意誌薄弱,心灰意懶。這是由於不同的人對挫折的適應能力不同,這種對挫折的適應能力叫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的高低不僅與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等主觀因素有關,還和挫折本身的強度大小有密切關係。

人們在遭受挫折之後,都會做出相應的反應。由於挫折的性質及人們對挫折的容忍力不同,受挫折後的行為表現也不同。受挫折後的行為表現主要是攻擊、回歸、固執和妥協等。

(1)攻擊。

人們受到挫折後,某些人往往在思想上產生強烈的“委屈感”。在行動上,表現為向引起挫折的人或物進行直接或間接攻擊。比如,一個人受到同事無端的譴責,他可能會“以牙還牙”,怒目而視,反唇相譏,甚至直接的身體攻擊。

2010年4月8日,福建南平開審鄭民生案。法院當庭宣判,一審判處鄭民生死刑。

曾在南平一社區衛生服務站擔任醫生的鄭民生,因工作受挫,戀愛失敗,持刀在南平實驗小學大門口行凶,造成8死5傷的慘劇。此案震驚全國,案發後,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紛紛加強了安保工作。

(2)回歸。

所謂回歸是指人們受到挫折時表現出一種與自己的年齡、身份很不相稱的幼稚行為。例如某些管理人員在受到挫折後不願承擔責任,難於做出簡單的決策,敏感性降低,不能區別合理與不合理的要求,盲目地忠實於某個人或某個組織等。再比如,員工在遇到挫折後,無理取鬧、輕信謠言等。

(3)固執。

所謂固執,通常是指被迫重複某種無效的動作。盡管反複進行某種動作並無任何結果,但仍繼續這種動作,而且不容易被改變。固執與習慣不同,習慣在受到懲罰時行為會改變或消失,但固執的行為不僅不會改變,而且會更強烈。

(4)妥協。

人們在受到挫折時會產生心理或情緒的緊張狀態,這種緊張狀態如果長期存在,就會引起各種疾病,因此需要采取妥協性的措施來減輕緊張狀態。

挫折對人的影響具有兩麵性:一方麵,挫折可增加個體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人猛醒,汲取教訓,改變目標或策略,從逆境中重新奮起;另一方麵,挫折也可使人們處於不良的心理狀態中,出現負向情緒反應,並采取消極的防衛方式來對付挫折情境。

在組織工作中,員工受到挫折後,所產生的不良情緒狀態及相伴隨的消極性行為,不僅對員工的身心健康不利,而且也會影響組織的工作,甚至易於導致事故的發生。因此,應該重視管理員工的挫折問題,采取措施防止挫折心理給員工本人和組織工作帶來的不利影響。

對與挫折的預防和管理,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1)通過培訓提高員工工作能力和技術水平,增加個人目標實現的可能性,減少挫折產生的主觀因素。

(2)改變或消除易於引起職工挫折的工作環境,如改進工作中的人際關係、實行民主管理、合理安排工作和崗位、改善勞動條件等,以減少挫折的客觀因素。

(3)幫助員工用積極的行為適應挫折,如合理調整無法實現的行動目標,適當降低不切實際的期望等。

(4)改變受挫折員工對挫折情境的認識和估價,以減輕挫折感。

讓員工充分認識挫折產生的原因,尋求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5)開展心理保健和谘詢,消除或減弱挫折心理壓力。

如今很多組織都有專門的心理谘詢人員,即便沒有,管理者也可以通過適當的心理輔導,消除員工的心理壓力。

員工在前進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對管理者來說,重要的是幫助員工跨過障礙,減輕挫折帶來的小雞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