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雕漆”藝術品是直接在漆器上雕刻嗎?與我們現在使用的漆一樣嗎?
“雕漆”,顧名思義,是在漆上雕刻。漆是一種色料,先把漆塗在以木材或金屬製作的胎體上,然後雕刻。我們平時使用的器物大都塗有起到保護和美觀作用的漆,可不可以用來雕刻呢?不可以,因為漆層太薄。真正用來雕漆的漆層一般要達到1.5至2.5厘米厚。
這麼厚的漆是怎麼弄上去的呢?這就需要工夫了,隻能一遍一遍地刷上去,每刷一層,要待其陰幹後再刷下一層,有的雕漆作品甚至要刷幾百層漆。
漆的顏色,傳統以朱紅為主,還有黃、黑等顏色,現代漆的顏色遠遠不止這些,又出現了綠、藍、棕、白等多種。如何形成如此豐富多彩的顏色呢?主要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往漆裏加一些顏料。常用的顏料有銀朱、天然朱砂、丹紅、石黃、石青、石綠、煙煤等。
根據素材特點,分層塗上不同顏色的漆,有的是為了作背景底色用,有的是為了表現內容細節用。在刻的過程中利用去除與保留某些漆層的方式來表達細節。紅花綠草、青山遠黛、白雲碧水、人物的膚色衣飾,五彩繽紛,炫人眼目。從工藝上來分,有這樣一些類別:剔紅(堆朱)、剔黃、剔黑、剔彩等。
雕刻的技法是雕漆藝術的核心。前人把它總結為刺、起、片、鏟、勾、凹等六種雕刻技法。從雕刻的形式上來看,有平雕、深浮雕、淺浮雕、圓雕、鏤雕等多種形式。
雕漆工藝源遠流長,最早起源於晉代。到了明代,朝廷專門設立了雕漆手工業作坊——果園廠。在雕刻的刀法上有明顯變化,由原來的藏鋒而轉向外露。到了清代,民間的雕漆中心轉移到北京。光緒年間,民間雕漆製造作坊“繼古齋”的作品大量外銷,其“群仙祝壽”的大圍屏在1915年美國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2006年,該技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