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救贖醫患關係
觀察
作者:孫婧
醫患之間本應該是充滿溫情的關係,但近幾年在中國變得血腥與暴力。根據中國醫院協會發布的調查報告,2012年每所醫院平均每年發生的暴力傷醫事件高達27次。而僅在今年10月17日至27日,全國就發生了6起暴力傷醫事件,多位醫生受傷或死亡。欠賬多年的改革,醫生成了替罪羊。
醫生不是神
溫嶺殺醫案再次將醫患關係置於輿論的烤架上,但醫患矛盾的解決之道已遠非醫生、患者或醫院能夠解決,局限在醫患層麵的討論對現實貢獻有限。上述調查的接受調查者認為,暴力傷醫事件的直接原因是診療結果與患方期待落差大、醫患溝通不到位、診療費用高等等。在追溯矛盾根源之前,也許應首先明確一個常識:盡管現代醫學在不斷進步、完善,但醫學永遠有其無法超越的局限,醫學的有限性不該被無意或刻意忽略。
在患者對醫生、醫院抱怨諸多時,醫生也發現了一種傾向。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口腔科醫生說:“有時候我們都不知道中國人在急什麼,自己患病好幾年,拖著不看,難受得不行了才去醫院,去了就想立即看,看了就想立即好。每位患者都不願意等待,但到自己診療時又希望時間盡量長,這真是我們解決不了的矛盾。”
中國豐沛的財政收入卻承擔著過少的公共醫療投入義務,這使得醫療資源極為緊張,醫生忙得團團轉,客觀上就降低了服務質量,甚至提高了誤診的概率。對患者而言,國家投入、醫療製度十分遙遠和抽象,而醫生卻近在眼前。
“很多患者覺得我們醫生冷漠,沒有同情心,也有人質問我們,為什麼不能像外國的醫生那樣對待患者?”這位醫生沒有時間向患者解釋,國外的醫生可能一天隻為不到10名患者診療,而三甲醫院的醫生一上午就要接待40—50名患者。
根據衛生部2012年印發的衛生工作要點,中國要全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醫藥分開是重點工作之一。目前財政投入的增幅已經達到年均三成,如果想要完全覆蓋15%的醫藥加成,勢必會更多,甚至達到60%-70%的增幅,顯然難以實現。因此在財政投入難以出現大規模攀升的情況下,如何祛除藥品加成這一“毒瘤”,或將成為醫改第二階段最重的難題之一。
是醫患矛盾還是體製之弊
“以藥養醫”被視作“毒瘤”,但在中國醫療衛生體係卻又曾有過“合法”地位。國家發改委在2006年下發規定,縣級以上醫療機構銷售藥品,可在基礎價格上順加不超過15%的加價率,延續了自上世紀50年代的“以藥補醫”醫療體製。2012年4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稱公立醫改將取消藥品加成。
目前試點工作進展順利,試點省市也通過不同辦法如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和增加財政投入等手段,來彌補公立醫院的收入損失。但對於公立醫院的改革不能是單一的政策,必須是係統的、全方位的設計醫院的經濟運行政策。
把過去醫改的失敗歸咎於過度市場化,這個觀點一度很受歡迎。但仔細分析公立醫院的運行體製,就發現這實際上是一個壟斷與價格管製相互綁定的奇怪體係。公立醫院日常運行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收費,而大部分藥品的價格、技術服務的價格均由官方來確定,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從這個角度來看,“過度市場化”是個偽命題。
行政主管部門將勞動技術密集型項目的價格定得過低,為了彌補這部分收入差距,醫院則選擇通過高價的藥品和耗材來補齊,以維持醫院運轉。但不容忽視的是,以藥養醫也或深或淺地腐蝕著醫療工作者隊伍。價格管製盡管有效地控製了壟斷高價的形成,但卻壓製了醫生通過個人技術、責任心獲得合法收入的積極性。社會上稀缺的月嫂、高級技工月薪輕鬆過萬,卻極少聽醫生靠門診看病能拿到高收入的,盡管醫術精湛的醫務工作者的稀缺性並不比月嫂、技工少。
這種奇怪的體製,使醫療體製的主要實施者——醫生和醫院一直處於被動。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恒鵬撰文指出,“在所有公立醫院中,包括像醫院和高校這種以專業人員為員工主體的機構,占主導地位的階層不是專業人員,而是行政人員。”一方麵形成了龐大的官僚體係,在政府投入過少的情況下,一線醫生護士要靠診療服務收費來支付這一階層的工資,投入固定資產,同時也使得政府要靠壓低醫療服務價格來維持專業人員與行政人員統一的工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