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引子(2 / 2)

等而下之的,便是那“其次,侮之”的人。這類人,我行我素,你說那動不得,老子偏不信邪。像文革時期,不管你怎麼勸阻,非要亂砸亂打一氣。

通過學習這幾句話,我們就知道人和人的發展為什麼會有差距,原因就在於大家對“道”的態度。古人雲:“聞善言而起敬信者,是為福德之相,故曰信為福母;聞善言而起疑謗者,是為罪惡之相,故曰疑為罪根。”我們知道一個基本的道理,按照正確的道理去做會有好的結果。反之,按照錯誤的道理去做有不好的結果。對於古人講的東西我們可能也信,但信的不徹底,不能按照其去做,當然不會有結果。

以上這幾句話,許多版本解釋為領導人的水平層次。認為一等的領導,下麵隻知道其存在,因為這類領導人是把組織利益放在第一位,隻經營組織,不經營個人。像外國許多有名的大公司,如摩托羅拉、美國3M等公司,大家都知道這些公司,卻很少知道這些公司的領導人。這一點在外國的官員身上也能體現出來。“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官員,沒經曆過‘觸及靈魂’的政治運動,沒人考核國內生產總值GDP,沒有那麼多和工資、獎金掛鉤的評比活動,不必為‘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去弄虛作假,無需整天在文山會海裏去消磨時間和精力,也很少上電視、剪彩、送往迎來。”二等領導人也有能力,但組織和個人經營並重,所以下邊人“親而譽之”。三等領導人,借用手中權力大肆恐嚇,所以下邊的人是敢怒不敢言。四等領導人,是憑錢買了個官,或是憑關係弄了個官,或憑資曆熬了個官,狗屁能力也沒有,就會拉大旗做虎皮,靠告黑狀打小報告維持,下邊人是背後也侮辱,當麵也侮辱。這樣解釋也通,但整個段落連起來,卻有點牽強。

信不足也,有不信也。人的智慧參差不齊,有的人信是信,卻不徹底,半信半疑。有的人根本就不相信。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縱然是金玉良言,也隻有看到結果,眾人才會認可。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事,對於一個好主意,開始時,大家總是說三道四,成功以後,大家似乎又忘了當初自己的表現,又爭先恐後地在那說:“我早知道這事能辦成。”因為敢於冒險的人、看到未來的人畢竟是少數,所以,別人的意見聽是聽,但拍板還是要靠自己。機會不僅要靠智慧,還要靠魄力。我們經常說,少數要服從多數,實際上,在有時候,往往多數人的意見是錯誤的。比如,山西太原市的迎澤大街,剛開始修建的時候,大部分人都不同意,現在人們都認為那條大街就應該修那麼寬。因為,一般人認同的是結果,所以,有些事要先做後說。像我國在開放初期,鄧小平就告誡大家,不要爭論姓資姓社的問題。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但是在很多時候,大部分人都沒有雪亮的眼睛去辨別那些假象。比如,股市在熊市時,賠錢的永遠是大多數人。所以,對於自己了解清楚的、又有把握的事情,不要在乎別人說什麼,你自己成功後,大家自然會對你讚譽有加。

§§第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