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引子(1 / 2)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章是說,不同的人對“道”的不同態度。

“太上”是指特別深奧的那個道。“下”是被一般人所看不起的那些人。“太上,下知有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於那個特別難於被一般人所理解、所守的“道”,那些“下等人”,反而能知道。像有些人,一輩子沒讀過書,卻能真正做到“上善若水”,榮辱、名利視之為浮雲,生活安排的有情有調,比一些讀過書,有錢有勢的人活的更自在。像我們家屬院看門的那個朋友,一個月雖隻有四五百元工資,但他卻把人生看得很開。早上接班後,先在院子裏跑上幾十圈;熬稀飯時,僅放幾種豆子和幾顆棗,雖無山珍海味,卻是很有營養;晚上穿著整齊去跳健身舞,再美美地睡上一覺。實際上,他比誰都懂得人生哲學。又如,在退休問題上,一些領導同誌一時想不開,而一般同誌反而很能看的開,生活的有滋有味。孔子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是說兩種人靠得住。一種是智慧透徹,聰明絕頂的人;另一種是一個字也不認得,思想單純的像張白紙。實際上,也隻有這兩種人可以修道,可以靠得住,中間那些人都是牆頭草,是最勢利和最無人情味的。

唐朝大文學家韓愈曾為一個泥瓦匠作傳。這個泥瓦匠對韓愈說:“我一天也不敢丟下我的抹子睡大覺,更不敢想入非非放縱自己的欲望。抹牆是個粗活,雖然辛苦,但掙的是血汗錢,花起來心安理得,心裏踏實,所以日子過得很安寧,吃得香,睡得也好!”

聽到這裏,韓愈覺得這哪裏是個泥瓦匠,他是一個智者啊。

多年來,我一把抹子走過的富貴之家太多了,感覺真是河東河西、滄海桑田呢!有的家我隻去過一次,等再從那裏經過,當年的華屋已經破敗不堪了。有的家我去過兩三次,後來又經過那裏,已經成為廢墟了。我好奇地向他們的鄰居打聽,有的說,唉!這家主人犯了死罪,都沒了幾年了;有的說,老主人已經去世了,他們的子孫不務正業,沒能守住祖宗留下的家產;還有的說,人死後,財產都充公了。

這不正是不勞而獲,遭到了天降災禍嗎?不正是勉強自己去幹力所不及的事情嗎?不正是自己無德無才卻偏要不擇手段謀取財富和高位的結果嗎?不正是虧心事做多了的結果嗎?

“幸福來得慢的地方,災禍也來得慢,比如清貧人家;幸福來得快的地方,災禍也來得快,比如王侯門第。我的心憐憫這些人,所以選擇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幹。幾十年了,沒失過眠,沒得過病,沒有過憂慮,看到身邊的人們那麼多的煩惱和災禍,我覺得真是幸福極了。”

這個故事也是“太上,下知有之”的一個實例。

再下一等人,便是那“親而譽之”的人。比如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對耶穌、對神靈非常相信,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燒香磕頭,做虔誠的禱告。

更有其次的人便是“畏之”的人。他也許什麼也不相信,但其心中卻有一個可“畏”的東西,做事也是有板有眼,進退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