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葉對根的深情(2 / 3)

然而,越是功成名就他越是懷念家鄉,眷念故土。隨著年歲的增長,特別是當他的姐姐——著名作家司馬言前年留下一個大大遺憾撒手西去後,他對故土的思念之情愈來愈濃。趙越老師曾在給筆者的信中這樣說過:“盡管我到了山西的幾十年,以歌唱黃河、黃土地為主,但依然鍾情養育過我的故鄉。”的確如此,他總是常常回憶起兒時那斷斷續續而親切和清晰的場景——那昔日鄉間的鳥語,家門前蔥蔥鬱鬱的橘樹林,浩浩蕩蕩的沅江上的竹排和那古老的烏篷船……還有那甘美的野菌、蒿子粑粑、清香爽口的擂茶……這一幕幕圖像就恍如電影鏡頭一幕幕從他眼前飄過蒼涼而綿長的心緒仿佛深秋的風掠過胸臆。而他創作的豐富性,也正是因為這永遠排遣不了的鄉愁。他曾在《憶江南》中盡情地傾訴道:

望不盡的綠水悠悠,

我想念你,江南!

想念你春雨瀟瀟,

染綠了我的夢幻。

啊,江南,江南,

我的故鄉,我的搖籃!

昨夜夢中,像一葉白帆又飄進你的港灣。

……

有幸的是,在趙越離開湖南30年後,也就是1981年的秋天,全國歌詞作家座談會在湖南株洲召開,他作為山西唯一的詞作家出席了這次座談會。那天,當他與喬羽、曉光、放平、王曉玲等歌詞作家同車抵達株洲時,正是秋雨綿綿。趙越在賓館稍事休息後,便迫不及待地溶進細雨中。他漫步在濱江大道上,麵對湘江,不禁想起兒時打過浮泅的沅江,那種濕潤甜美的感覺使他心醉。不幾天,他應湖南音協的邀請,寫下了歌詞《故鄉雨》,他仍覺意猶未盡,又寫下了發表在《十月》的長詩《故鄉雨》,盡情地傾訴遊子對故土的衷情。

這種遊子情結進入作品,便是他真情的流露,也是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在組織1995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時,一位著名導演向趙越約稿,請他為春節文藝晚會寫一首歌詞。於是,他把在心裏憋了很久的遊子情結,盡情地揮灑,一氣嗬成了那首名揚海內外的《回家》:

多重多重的心事,

今天全都放下;

多遠多遠的路程,

今天都趕著回家。

多深多深的疲憊,

回家就全都溶化,

最美最美的心情,

要在今天揮灑。

哦,回家,回家,回家,

回家的感覺,溫馨著海角天涯……

在199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由蔡國慶唱這首歌時反響很大。次日,浙江、南京等4個省市電視聯歡晚會上,解曉東又演唱了這首歌,把全國唱得沸沸揚揚。不久,蔡國慶在出訪歐洲時,為3000華人演唱《回家》反響強烈。《北京青年報》報道說:“當場不知道有多少華人為《回家》一歌感動得熱淚縱橫。”這感動,這共鳴,是因為趙越自己是路人,是遊子。這是心靈對心靈的細語,是路人對路人的體貼,是遊子對遊子的傾訴,所以他們的心是相通的,情是相融的。

去年金秋時節,趙越真的回到了他闊別半個多世紀的家鄉。盡管他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但隻要細一聽,便不難發現他仍保留著桃源地方話溫軟的尾音。這是家鄉人相見的密碼。這種密碼,一下拉近了我們彼此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