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葉對根的深情(1 / 3)

羅永常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以“黃河歌舞三部曲”而著稱於世的趙越,卻是湖湘文化浸泡大的。他的根不在黃土高原,卻在千山萬水之外的桃源。

他是從沅水走向黃河的。

趙越3歲那年,因戰亂之故,跟隨母親從南京回到故裏湖南常德桃源縣杉木塘。這裏前麵是江,後麵是山,他和伢兒伴一起上山采蘑菇的情景至今不忘:

上山嘍,上山嘍!

踏著濕潤的小草,

唱起春天的歌曲,

采蘑菇,采蘑菇,

采回滿簍的香甜和歡喜。

趙家門前那條汩汩的沅江,是一條被中華文化濡染過的河流,也是一部記載著中國遠古文明的典籍。年幼的趙越就是在古老的傳說和沅江號子的伴隨下,天天吸吮著她的液汁,天天閱讀這部“典籍”。特別是十幾條油光閃亮的漢子,背起粗粗的纜繩,箭弓般地彎著身子,艱難拉纖的情景,深深地烙在他的記憶深處,乃至幾十年後,他寫出了雄偉高昂的詩作《沅江放排》:

一聲歌兒喊出口,

兩邊高山都變矮,

三碗燒酒喝進肚,

漫天風雨身後甩;

豪情恰似沅江水,

浩浩蕩蕩向天外!

……

青龍潭頭浪喝彩,

桃園洞口桃花開,

哈哈,一曲歌兒聲未落,

八百裏洞庭茫茫白……

正是源遠流長、豐富而厚重的湘楚文化,從幼就給予他傳統文化的浸染和熏陶。趙越4歲入學,9歲就寫詩習文,從他已出版的詩詞集《故鄉雨》《歡樂篝火》中,我們就能尋找到他的故土情懷和童年記憶。在日寇進犯,戰火四起的動亂年月,趙越像當年的許許多多學子一樣,沒有一張安定的書桌,隻能遠離家鄉,四處漂泊。抗戰勝利後,他又隨學校遷回南京,之後又到濟南、返長沙、赴北京,22歲前,他生活居住過的城、鎮、鄉、村就有數十處之多,直到1958年,他的工作調動到山西,從此黃河和黃土地成為他的第二故鄉,他也將自己的生命和才華賦予了這方厚土。然而,故鄉的一切都珍藏在他心靈深處,回憶和思念,感慨和感動不時流瀉於筆端——

故鄉雨,雨紛紛,

輕輕為我洗風塵。

多麼親切,多麼溫存,

好像一片慈母情。

我的眼啊,像田野一樣濕潤,

我的心啊,像綠葉一樣清新。

我真想光著雙腳

走進故鄉的雨中,

去尋找,去尋找

我兒時的天真和夢境……

這種遊子情結一直伴隨著他,也成為他創作的源頭。他先後創作了《故鄉雨》《憶江南》《采蘑菇》《春雨滴滴》《沅江放排》等,曾打動過千千萬萬湘楚遊子的心。

20餘年來,趙越辛勤耕耘,在編劇和歌詞創作上碩果累累。他參與主創的“黃河歌舞三部曲”在全國乃至東南亞演出後引起強烈反響。其中《黃河水長流》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同時又獲文化部舞台藝術最高獎——“文華獎”;他主創的5部電視音樂藝術片《山區日記》《太陽之子》《黃河一方土》《歌從黃河來》《路的記憶》連續五屆獲全國音樂電視最高獎——“星光獎”;他為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創作的音樂舞蹈《我的夢》,先後在中國、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後,獲得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