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幫助殘疾人圓夢的人(2 / 2)

趙越每一次去看排練,都要感動得流淚。他說:“我不隻是為殘疾人感動,而是由於這盲人、肢殘人、聾啞人,勇敢地克服了殘疾的障礙,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我是為他們的精神,為他們創造出藝術的美而感動!”當他看著5位獨腿青年在舞蹈中雙手舉著拐杖高高揚起的時候,趙越感到心靈受到巨大震撼;這拐杖不分明是高揚的翅膀嗎,肢殘的青年就是這樣表達了他們飛翔的夢想。於是,他當下把這個舞蹈命名為“生命之翼”,並激動地對編導說,一定要編好它,這個舞蹈會讓全世界感動!

翻閱趙越寫作的一本《我的夢》串聯詞,為中外媒體介紹《我的夢》的文章,以及為《我的夢》畫冊所作的劇照介紹詩……真可以說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最令人難忘的是字裏行間所透露出的對殘疾人內心情感的把握,對人生哲理的感悟。

他寫桑蘭傷殘後的幻覺:“我看見一隻受傷的小鳥,跌了下來;它掙紮著、掙紮著,又飛向天空,越飛越遠。它好美啊!”他寫桑蘭的心願:“生命總有渴望啊,哪怕是一朵殘缺的花,也要獻出全部芬芳;哪怕是一顆受傷的樹,也要獻出一片綠蔭……”(手語詩:《我的夢》)

他寫盲人鋼琴家孫岩:“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最想看到的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第二天,我要好好看看鋼琴、五線譜。第三天,我要好好看看藍天、白雲、綠草、紅花。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要奔向所有向我微笑的人群;在從未與我相會的春天裏,收集所有人間的愛……”

他介紹聾啞姑娘邰麗華的獨舞:“……她花瓣一樣的手指,模擬孔雀美麗的頭冠;水波一樣的雙臂,展現孔雀舒展的羽翼。世界受到她的祝福,我們的心也變成一泓泉水洗濯的芳草地。”他介紹盲人二胡演奏員田山:“盲人,看不見世界,但能夠感覺世界。他們對聲音最敏感,因而對音樂最鍾情。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琴聲中娓娓道來。”

他介紹舟舟:“……一天,舟舟第一次走進教堂。當教堂的鍾聲響起時,他半閉著眼睛,雙手緩緩地揮動,和他指揮《卡門》時的激昂判若兩人。弱智的他,仿佛一下就讀懂了這種語言,並用他善良的心靈,溝通了一個神聖的境界……”

在寫到晚會的最後一段謝幕詞時,他毫不倉促草率。趙越和晚會藝術指導張繼剛,反複磋商,字字斟酌,直到深夜,方定下用這樣6句來概括整個晚會:“同在一個星球,共享一片藍天;所有生命都要受到尊重,所有生命都應創造價值;因為,太陽屬於我們每一個人,這就是——《我的夢》。”

《我的夢》成功了。在北京的三場演出,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好評如潮。美國駐華大使觀看演出後激情地說:“我很感動。我也仿佛成了一位殘疾人。”趙越評價這位大使的感動是真實的。因為趙越自己在兩個月的創作過程中,就常常覺得自己成了殘疾人中的一員,不斷地與他們共享生命創造的喜悅。

演出結束時,在如雷如潮的掌聲中,世紀劇院的大屏幕上出現了一行醒目的大字:“感謝所有幫助殘疾人圓夢的人”。

趙越就是其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