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卓越的黃河歌者(1 / 2)

高曉江

要用一句話介紹趙越是件很困難的事。他是江南人,卻以歌唱黃河黃土著稱;他是詩人,卻獲得政府舞台藝術最高獎“文華獎”的詞作獎;他給名滿天下的黃河歌舞三部曲(《黃河兒女情》《黃河一方土》《黃河水長流》)寫詞撰稿,但下工夫最大的卻是總體策劃;他不是搞電視的,但他參與主創的作品卻八次獲得國家電視文藝“星光獎”;他不唱歌作曲,卻當選山西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他四麵出擊,八方獲勝;深居簡出,聲譽鵲起,他言談舉止溫文爾雅,展紙落筆卻氣勢如虹。

趙越,祖籍湖南桃源。四歲啟蒙,就在沅江之畔的鄉村小鎮輾轉求學。伴隨他的是湘西奇險的山水,質樸強悍的民風,爐火旁的謠曲,沅江上的號子,武俠小說,綠林傳奇,也有唐詩宋詞和冰心、巴金、沈從文的美文。十歲時他離開湘西,隨學校出沅江過洞庭,沿長江西下,回到出生地南京。繼而,又去了濟南、長沙、北京……他先後當過中學教師,話劇演員,報社記者。1958年他來到山西,從此再也沒有在真正意義上離開過高原。高原成就了他的事業,也把他的生命托舉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中國北部,山西就像一個高高的城堡。呂梁山太行山橫亙東西,汾河蜿蜒,黃河奔湧,那氣勢和風貌便在渾厚中生發出了撼人的力量。年輕的趙越天性中的樂觀和詩的激情,便為這片廣袤雄渾的土地喚醒,於是人們便在《人民日報》上,讀到了他的處女作《黃河夜渡》。這首詩初露了趙越的鋒芒,並且宿命般地把趙越與黃河與黃河人連在了一起。

作為一家群眾文化刊物的編輯,趙越的足跡曾印刻在山西的許多農村,他結交了許多農民朋友和業餘作者(其中有不少後來成為揚名全省的作家詩人),後來作為一名插隊幹部,他在滹沱河畔又組織了山西的第一個農民詩社,辦起了名揚全國的“宏道詩畫”,出版了《宏道詩選》。正是多年的生活積累、情感積累和良好的藝術修養,使他在二十多年之後,成為山西文藝史上一次歌舞高峰狀態的主唱者之一。

1987年至1990年,是山西文藝史上極為輝煌的三年。一向寂寞的山西省歌舞劇院一下子拿出了兩台大型歌舞晚會《黃河兒女情》《黃河一方土》,征服了山西,征服了全國,征服了東南亞。人們在驚喜地發現山西黃河歌舞的同時,也發現了那讓人心花怒放扼腕擊節的歌詞和歌詞作者——趙越。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親不過我這水來愛不過我這山;

厚不過這黃土高不過我這塬,

美不過我這羊肚子毛巾三道道藍。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趙越為《黃河兒女情》和《黃河一方土》寫了19首歌詞,首首質樸清新,優美率真。1992年中央文化部把舞台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獎,授予趙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