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第一個抵達現場,這是時代的現場;總是第一個記錄真實,這是曆史的真實。這可能是時政部記者的權威觀察,深度部記者的深度介入,也可能是都市部記者的瑣碎呈現,經濟部記者的細微剖析,抑或是攝影部記者的影像定格……這都是對於現場的無限逼近,對真相的孜孜以求。
而《湖湘地理》的記者,並不打算去故事的現場。他們一直行走在無人光顧的路途,走向大地和曆史的深處。大地之美、大地之痛和曆史的真相等待他們去發現。
社會的、自然的,當下的、曆史的真相,或可減少你對未來的不安。
還有一些人不在現場,但惟其如此,他們以更加深刻的方式直麵現場。這就是《湘江評論》和它的操作者。雖然遠離現場,但他們擁有立場。他們為讀者提供了另一類真相,另一種力量。
以觀點謀求看點,以深度謀求讓度。在數字化時代的相當階段,此類真相和深度報道或是報紙的自存工具,至少過去的五年如此。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媒體要擔負起“士”的責任。晨報對管理機構,以導向負責;對投資機構,以增值負責;對員工,以成長負責;對讀者,以真相負責。真相承載責任。沒有真相,就沒有責任、使命和價值觀。
真相深潛,發掘真相需要流汗,流淚,流血。提供真相的事業崇高,但真相也是產品,媒體的產品。人們需要真相,所以購買真相,消費真相。
真相成為商品之前,需要找到載體,比如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站或其他;還需要找到銷售係統,比如發行和廣告。長期暢銷的媒體必須建立自己的品牌。它們構成媒體的配稱運營。十年間,每天有幾十萬人購買晨報,幾百萬人閱讀晨報;而上千商家每天都在購買他們的注意力和消費力。晨報是商品,更是公共產品;是晨報人的,更是湖南人的。沒有人可以傷害晨報的真相。她一次次逼近真相,一次次逼近卓越。真相在,卓越在。
一些人離開了報紙,不再回來;廣告也開始了撤離。霜和雪加於報紙,電腦是第一次,手機是第二次,手持終端是第三次,一次比一次猛惡。晨報讀者和廣告的持續增長,不能扭轉格局,傳播成本發生的變化已無可挽回。
值得慶幸的是,瀟湘晨報沒有遲到於這個時代,更沒有自外於這個時代。晨報重新出發。記者在路上,晨報在路上,正如她的老板所言。她得找到新的介質和方式,來傳播真相和發現。目標尚未出現,導彈已經發射,在空中調整方向。
好媒體讓導彈飛。(2011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