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行吟
——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作為盛唐天空中最具奇光異彩的詩星之一,岑參如獵獵的旌旗,卓然飄拂於中華詩壇。
岑參是盛唐邊塞詩派重鎮。岑參詩風,境界開闊,真力彌漫,筆勢磅礴,奇麗峭拔,固不能與大李杜一決軒輊,卻也氣象壯恣,自成一體,具有不可替代性。
唐朝是一個強盛的王朝,但戰事不斷,邊患無窮,而唐帝國發揚踔厲的時代精神,又大大激勵了士人的豪情,使得當時的讀書人心儀金戈鐵馬,情牽壯美軍旅,紛紛走出書齋,奔赴邊關,去感受刀光劍影血火彌漫。“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唐代詩人的從戎,既為勤王報國,立功揚名,更是一種心靈的追求和心理的需要。他們正是從壯美的邊塞,從鐵血軍旅才汲取到詩歌那鮮活的血液、不朽的養料,獲得了澎湃的詩情,這直接促成唐代邊塞詩的蓬勃局麵。岑參幾度出塞,久佐戎幕,對邊地征戰生活和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體會。岑參為詩,喜即事命題,絕少因襲,本詩即采用不同韻律的歌行體,聲調內容交相輝映,寫來大開大闔,清新奇逸,浪漫奔放,綽具意想天外之致。
此詩是岑參在輪台幕府雪中送人歸京之作。它將邊關軍營中的奇寒與天山、瀚海的壯麗雪景融為一體,讀來真有天地蒼茫白雪飄飄之感,猶似暗夜得見紫電青霜,令人感奮。凜冽的雪花,將送別的場景襯托得異常動人。這首詩在運思和用筆上是十分奇特的,一會冷色調,一會暖色調,冷暖交雜,譎麗自然,全篇因之充滿可感可觸的溫潤。雪花,這潔白的精靈,似乎也隨詩人的心境而變化。“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神使鬼差,於冰天雪地的苦寒中,忽地現出一派陽春景致,萬般旖旎,誠為生花妙筆。想象力從來就是真理的皇後。藉了想象的翅膀,詩人那浪漫不羈的藝術思維才得以盡情擴張舒展。詩人在這場奇麗的大雪中與友人訣別,寫來蕩氣回腸,有英雄氣,無兒女情,整個文本格調是昂揚奮發的。看,北風卷地,白草摧折,揚沙飛石,日月慘淡;作者筆勢一變,轉而寫邊疆八月,天降大雪,一似春風先至,催開萬樹梨花,滿目皆是花團錦簇;繼之筆勢又轉,複寫瀚海闌幹,這塞蒼茫,彤雲萬裏,朔風凜冽。“風掣紅旗凍不翻”,詩人筆勢再轉,在冰封雪凝的蕭瑟中,點染凸現出轅門外一杆紅旗:紅旗在雪中剛一打濕,就馬上凍得僵硬起來,不能再飄揚——北風雖可卷地,卻再也吹不動它。“掣”字極寫風吹,顯然把風人格化性靈化了,襯出的是超拔豪邁,是英風壯采,“紅旗”遂成為亮麗醒目的意象中心。當此分別之際,雖無春花秋月,錦瑟銀箏,卻也有蒼涼的胡琴,壯美的琵琶,雄渾的羌笛。軍旅生涯是艱苦的,更是別具魅力的!
全篇通過想象與誇張的融合,以噴湧的詩情,流動的氣韻,寫出了大自然的千彙萬狀,表現出特有的浪漫色彩和精神氣度。全詩寓情於景,筆法變化多端,色彩絢爛繽紛,冰天雪地的環境,恰襯出友誼的珍貴。朋友離別之思,寫來依依不舍而又豪情淋漓,明朗蓬勃取代了纏綿悱惻,昂揚向上壓倒了兒女情長。這是真的風流、真的本色,岑詩磊落灑脫之風懷,令人心折。
浪漫的行吟,盛唐的強音;《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它和李白的詩章一樣,都表達了一個輝煌帝國發揚踔厲激情如虹的時代精神,表現了那種開闊的胸襟,空前的氣魄,從而映射出完美健全的民族魂。我們一讀再讀,卻總覺詩情不盡,意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