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康長素挾仇謀國後 譚嗣同被騙入京師(1 / 3)

話說康有為因恐清太後有礙自己,謀使清帝離去清太後,就繕寫一道封章,請林旭代遞。林旭竟不思疑,即行代奏上去。原來那折裏是真言太後有呂、武之誌,懷廢立之心的。清帝一看,心中大憤,但目下雖政權在自己手上,畢竟太後的黨羽還多,自不好擅行亂動。又忖起向來辦事,太後也與自己商議,自從變政之後,太後總不過問,料然是不大喜歡。況太後向來用人,凡軍機大權俱委自己心腹,看來康有為之語當是不虛。且當時新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統領兵權的正是榮祿,那榮祿又是太後的內侄子。那清帝又是年輕識淺的,看了康有為奏折及想起清太後舉動,安得不疑?那日至軍機處,見了林旭,即諭道:“康有為昨日上的奏折,朕已知道了,倘太後真有廢立之事,你們盡該設法,但目下萬勿妄動才好。”林旭一聽,方知康有為的折子是說太後謀廢立的,不覺登時麵色變了。暗想這會辦理新政,正防太後阻撓,如何康有為不懂事,偏攪出這段風潮出來?林旭此時真不知如何對答。因與康有為同事,自不能說康某是妄言,又不好說康某之言是實,半晌方對道:“此不過是傳言,恐未必是實。若果有此事,臣等當以死報。”清帝聽罷,轉回上書房,恰翁同龢當值,清帝又把康有為折語對翁同龢說知。翁同龢大驚道:“康某究聽誰人說得來?隻怕是誤傳的。何故遽行入奏?”清帝道:“朕亦在半疑半信之間,但已諭林旭等叫他目下不必妄動了。”翁同龢無語而出。尋思康有為此舉,關係非輕,直是欲煽動宮闈,欲借清帝除去太後。但太後族黨眾多,根深蒂固,如何動搖得來?恐不至召禍不止,且要累自己。今康某正自得誌,料勸阻不來,惟自悔當時孟浪薦他而已。

且說林旭聽了清帝之言,即往尋康有為,問道:“你昨天奏的是言太後要廢立麼?”康有為答一聲“是”。林旭道:“你究從那裏聽得來?現今懼太後梗阻新政,你反撥草尋蛇,撩起太後那邊,好不誤事!”康有為道:“我正要乘皇上信任我們時,除去太後,才得心安呢。”林旭道:“足下真瘋了!太後如此勢力,皇上猶懼他九分,哪裏除得來?怕太後除你們還易如反掌。”康有為道:“縱不能除他,使皇上疑忌,不聽太後之言,亦未嚐不妙。”林旭道:“現太後並無分毫幹涉,若辦得好好,皇上又何苦聽他?你既與我同誌,所言的又不對我實說,你休陷了我罷!”康有為道:“足下如此懼禍,安能幹事?我自有法兒,你不必慌罷。”林旭道:“我哪有懼禍?便是死也不怕。隻事不該如此做去。”說罷,惟搖首歎息。即回至軍機衙門,遇著楊銳,把上項事說了一遍,楊銳道:“康某如此,某料其必有異謀,我們盡要仔細防範才好。他事事由我兩人出頭,其中必不懷好意。”林旭道:“事已至此,亦無得可說,悔當初誤與他同事耳,今日斷不能反唇參他。大丈夫寧置生死於度外,勉力幹自己的事便是。”楊銳聽罷,亦然搖首嗟歎。

隻是時康有為亦見林旭言語頗有不滿自己之意,即與梁啟超、康廣仁商議,要實行除太後之策。梁啟超道:“日前連發兩函,請唐才常及譚嗣同來京,於今未到。若得此二人到來,可諸事無憂矣。”康廣仁道:“現在光景,第一怕翁同龢及林旭、楊銳三人先行檢舉,反參我們,自是萬無生理。但他們既同事在當初,料不為出爾反爾之事。今日惟有更擴充同黨的勢力,是最緊要的。”康有為道:“岑炳元這人頗有氣魄,不如設計引他,其餘就結聯袁世凱,得一枝兵力,更為安穩。但欲薦岑炳元,究用何人出名為好?”梁啟超道:“請劉光第、楊深秀等薦他何如?”康有為以為然,即請劉、楊二人,並尋林旭力薦岑炳元,以增勢力。林旭此時亦以騎虎難下,多一人也有一人之力,遂在清帝麵前力保,竟以四品京堂補用,先任大理寺少卿,不久又轉升太常寺卿。那時依附康梁的,得林旭、楊銳之力,真是升官不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