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之後,中央調整了新疆發展的思路,將以往以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開發模式,改變為民生改善性援助式發展模式,並調動中央企業和內地19個省市對口支援新疆。這的確取得了相當的成果,尤其是在民生改善方麵取得了可觀的收效。僅全疆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一項看,就由2009年的3883元增加到2013年的7394元,並且在解決少數民族學生就業方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盡管如此,以往的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而援疆最大的問題是內地援疆在資金、規劃、項目、領導、施工等方麵全方位地占據了主導地位,不要說普通老百姓無權過問,就連地方幹部或當地領導班子,都基本無由過問。這不僅造成了本地人對援疆的負麵看法,而且所謂“跨越式發展”,並未在思想觀念、技術技能、就業等方麵,給當地帶來較大的改變。不僅如此,內地來的援疆者,並不了新疆的情況,往往自以為是地以內地的模式來幫助當地發展,這又為環境、民族關係及今後的發展埋下了更多的隱患。所以有研究者擔心,“南疆地區的新建企業越多,GDP越發展,經濟越繁榮,當地的民族關係非但不能改善,而且很可能會持續惡化”(馬戎:《新疆對口支援項目實施情況的調查分析》)。
鑒於此,最近政府的發展策略又有所改變,一是適當調整內地全麵主導援疆的情況,二是將重點發展中小加工企業以解決就業人口的壓力。這相對於前些年的大集團、大企業發展戰略來說,當然是積極的調整,但仍然沒有改變經濟至上的觀念,運動式運作模式依舊。而且就是不考慮成本、銷售等問題,南疆的生態能否支持這種發展,也令人懷疑。根據一篇2001年的文章介紹,新疆的環境問題已經相當嚴峻了。如河流縮短、湖泊幹涸萎縮、水質鹽化、濕地減少、土地荒漠化不斷擴展、生物多樣性嚴重受損。而現在十年過去了,問題隻會更為嚴重。筆者很擔心以企業謀利的本能,加之南疆基層民主水平相當差,如若中小加工企業發展戰略一旦全麵落實,將會給新疆生態帶來嚴重後果?目前中國沿海中小企業密布地區的環境現狀,已經給出了答案。
總之,無論是“人口戰略”還是“經濟戰略”,都麵臨著難以穿越的生態瓶頸,所以雖然經濟發展絕對是必要的,但將其作為解決新疆問題的第一舉措並總是試圖在短時間內畢其功於一役,是非常要不得的,曆史上反複出現的類似弊端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所以新疆的經濟發展戰略,應該以生態考量作為第一要務,切忌搞大規模的運動式的開發。應該根據新疆不同地區的情況,選擇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並且不應簡單地否定當地傳統的生產生活模式,現代化的發展應該向傳統模式順應自然生態的特點學習,而且具體選擇怎樣的發展,應該主要由當地人民來做出決定。隻有這樣,才有可能謀得長久的可持續發展。
再說文化戰略,1957年“大躍進”之前,國家的新疆文化發展戰略,基本在國家認同、尊重地方文化、克服分裂主義思想三者之間尋求平衡。但從1958年“大躍進”開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新疆地區的國家文化意識形態運作,同全國一樣陷入極左之境,各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一般的個體意識,都遭到了無情的壓製、鏟除。“改革開放”之後的1980年代,新疆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一樣,文化多樣性開始恢複,少數民族文化本位意識逐漸成為主導;不過此期民族分裂意識和極端宗教思想也逐步抬頭(相對而言,前者更為明顯)。1989年之後,新疆地區開始實施嚴厲打擊分裂主義、極端宗教思想與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相並重的文化意識形態戰略。其動機雖不能否認,但實施效果卻較差,分裂主義、極端宗教思想不僅沒有鏟除反而有增無減,充其量隻是被壓製得更加隱蔽而已。其根本原因在於,這種文化戰略,基本排除了相對自由的討論與交流,愛國主義教育也流於生硬的灌輸;而對分裂主義、極端宗教思想的打擊,又往往越界為對正常民族情感、宗教活動,常規生活習俗的過分幹涉。不少新疆人民尤其是維吾爾族人民,感覺到了較大的壓力,從而加劇了同政府、國家的離心力,加劇了民族關係的緊張。
張春賢出任自治區書記之後,文化管理政策有所調整,一味的高壓管製也得到了適度的鬆緩,政府開始嚐試用文化的方式管理文化、用思想的方法解決思想問題。但是一方麵因為積重難返,另一方麵由於現行體製的欠缺,不當文化意識形態方麵的越界管理仍然時有發生,相關情況在南疆的某些地區尤其嚴重。
結語
綜上所述,曆史及現行國家新疆發展戰略存在不少問題,除了環境瓶頸和極端分離主義和極端宗教勢力的客觀因素外,當下問題之因主要還是製度性的。即由權力過於集中的政府所主導的新疆發展戰略,在政策出台之前難以做到集思廣益,出台之後也難以聽到批評、質疑,實施過程一旦出現問題,也會因為運動式的推進模式而導致負麵效果難以控製或及時糾正。更深入地說就是,這種運作模式,缺乏中央與地方、政府與社會、民族與民族之間相互博弈的製度機製。正是鑒於新疆問題的複雜多麵性和國家新疆發展戰略所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提出如下新疆發展的綜合諧調原則:
以社會安定為前提,以中央調節為樞紐,以全國支援為輔助,以地方力量為主體,以民主法製(尤其是基層民主法製)建設為規範,以現代與傳統文化並重、文化民間自治、共有家園意識培育為精神文化發展之原則,以兼顧生態、效能、利益普遍惠及的、因地製宜的經濟建設為動力;而上述所有這一切原則的貫徹與落實,最終都應該指向這一核心且基本的目標——有機社區結構的重建,祥和、包容、公民自主的宜居家園建設。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