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宗羲定律”到帝國的邏輯:中國國家治理邏輯的曆史線索等
學界
從“黃宗羲定律”到帝國的邏輯:中國國家治理邏輯的曆史線索 文/周雪光
所謂“黃宗羲定律”是指,中國曆史上各種名目的稅賦經由並稅式改革之後,得以整編簡化,但是,多並為一,恰好又為後來者新立稅目創造條件,巧立名目的新稅種很快又出現,以致稅賦持續攀登。作者認為,“黃宗羲定律”於史無據,但“雜稅叢生-並稅式改革-雜稅叢生”的循環波動確是中國曆史上的反複現象,這一現象其實是直接來自中華帝國治理邏輯“放權-收權-放權”的周期性波動。由此,作者以相互關聯的三對關係來概括中華帝國的治理邏輯:組織困境中凸顯的“委托與代理”疑難,靈活與穩定中交互共生的“正式與非正式”製度,中央政府的象征性權力與實質性權力所反映的“名與實”關係。最後作者認為,由於中國大曆史脈絡中國家邏輯的延續性和共性,當代中國國家建設所麵臨的基本矛盾、困難與帝國時期並無實質性改變,曆史與當代實有關聯。三對關係所衍生的帝國治理邏輯,乃是在曆史浪潮中不斷試錯競爭、擇優淘劣而來,曆史語境、權力意誌、既得利益和路徑依賴等諸多因素在塑造、影響這一治理邏輯展開的速度與方向。這些曆史遺產,是中國走向未來的起點,也是新時代治理形態轉型麵臨的困難和挑戰。
當代中國第二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情感與集體行動 文/盧暉臨 潘毅
中國已經有了2.6億的新工人階級,他們大多數都是“農民工”。本文以作者在深圳和東莞工業區所做的田野調查為素材,圍繞一位名叫阿辛的農民工,細致描述、分析他的打工生活和維權故事:從焦慮轉向憤怒、從沉默轉向行動、從同意轉向反抗。作者認為,這是新工人階級的自我意識、憤怒和集體行動的一次典型展現。第一代農民工的“民工”身份自我認同,已經在第二代農民工身上無處可尋,他們隻期望轉變為城市工人,但前無希望、後無退路,農民工身份認同的分裂性無法通過歸根農村而緩解。而且,第二代農民工對於苦難的體驗更加真切和敏銳,釀就的焦慮化為怨恨的情緒,並由此支配其卷入了各種針對資本的集體行動。本文主動將研究視角接續到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中,主張將多元文化的認同政治與經濟屬性的階級分析有機統一起來,認為在第二代農民工的認同政治所催生的集體行動中,盡管隱藏著主體的多元性,但是並不必然掩蓋生產關係中的利益對立的事實,反而會因為在農民工那裏引發主體分裂和負麵情緒,直接成為激發集體行動的動員力量。因此,在這些事件中,認同政治與階級行動已經巧妙彙合,盡管在其中我們並沒有發現政治組織的身影和意識形態的凸顯。
“再造華夏”——明初的傳統重塑與族群認同 文/杜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