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能照搬西方國家的民主製度,這不僅因為我國與西方國家的國情不一樣,主要是由於西方國家的民主製度從根本上說是壟斷資產階級的民主。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製度具有兩麵性,形式上相當完備,但是它以私有製為基礎,具有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本質上仍然是維護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實現政治統治的工具。鄧小平在評價西方民主製度時說:“我們講民主,不能搬用資產階級民主,不能搞三權鼎立那一套。我經常批評美國當權者,說他們實際上有三個政府。當然,美國資產階級對外利用這一手來對付其他國家,但對內自己也打架,造成麻煩。這種辦法我們不能釆用。”我國的“民主隻能逐步地發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要搬那一套,非亂不可”。從總體上講,我們實行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製度,是符合我國具體國情的社會主義民主製度,它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民主製度,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符合中國實際,“如果政策正確,方向正確,這種體製益處很大,很有助於國家的興旺發達,避免很多牽扯”。這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三權鼎立”的製度相比,我們的優越性在於,幹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而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對於改善和加強黨的領導,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促進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都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也指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必須堅持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不能削弱和放棄人民民主專政;必須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不能搞西方那種議會製度;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產黨領導,不能搞西方那種多黨製。”這與鄧小平的思想是一貫的。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也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製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其中,把基層群眾自治製度也作為我國政治製度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則是個新的提法。
2.政治體製改革
政治體製與政治製度是兩個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概念。政治製度是表明國家的性質的概念,政治體製則是體現政治製度的組織結構、權限劃分和管理的具體形式,它包括政黨、政府、立法、司法等的組織形式及權限劃分,中央與地方之間相互關係的結構形式,以及組織協調各種機構的管理原則和管理方法。“政治製度決定政治體製,政治體製表現政治製度並服務於政治製度”。政治體製是政治製度的具體實現形式。
我國原有的政治體製是過去曆史條件下的產物,是適應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而建立和形成的。盡管它對於克服建國初期的困難、粉碎帝國主義的封鎖和顛覆威脅,對於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經濟製度,對於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和維護國家統一都起過重大作用,但隨著情勢的推移,這種體製的弊端也日益凸顯和嚴重起來。具體表現為:官僚主義嚴重,權力過分集中,家長製作風,幹部領導職務終身製;黨政不分,以黨代政,政企不分;機構臃腫,人浮於事;手續繁雜,不講效率等等。我國的政治體製長期以來的確存在著許多弊端,嚴重地阻礙著人民群眾和基層單位積極性的發揮,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黨和國家的民主化、製度化和法律化進程一直未能得到顯著的發展,黨內民主日益削弱,個人專斷和個人崇拜盛行。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更暴露出我國當時實行的政治體製的嚴重弊病,極大地妨礙了我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對此,鄧小平有著深刻的體察。通過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主要是通過對毛澤東晚年錯誤的反思,進一步觸發了他對我國政治體製問題的整體反思。他指出“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製,毛澤東同誌就說過,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生。他雖然認識到這一點,但是由於沒有在實際上解決領導製度問題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這個教訓是極其深刻的。”“民主集中製被破壞了,集體領導被破壞了。否則,就不能理解為什麼會爆發‘文化大革命’”。另外,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發展,相對滯後的政治體製就越來越嚴重地影響到經濟體製改革的進程。因此“‘文革’結束後,鄧小平和他的同誌們,在進行經濟體製改革的同時,高度重視黨和國家政治體製改革。”因此他認為必須從根本上加以改革,或者說革命,重點是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製度和工作製度。
早在1980年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出了我國政治體製改革的任務。鄧小平認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相關,但是組織製度、工作製度方麵的問題更重要”,“領導製度、組織製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製度問題,關係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主要從製度和體製層麵上去反思我國過去在民主政治建設中出現的問題,這是鄧小平所堅持的一條認知取向,有助於揭示、把握問題的實質。
隨著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政治體製相應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趨明顯。1986年鄧小平發表了多次談話,再次強調了政治體製改革問題的重要性,“現在看,不搞政治體製改革不能適應形勢”,應該把政治體製改革問題提到日程上來。“現在經濟體製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製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製,就不能保障經濟體製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製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政治體製改革,不僅是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發展生產力的迫切需要,更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民主化的必然要求,關涉到我國的長治久安及現代化事業的成敗。
鄧小平不僅強調了我國政治體製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且還具體闡述了政治體製改革的總體目的、目標。政治體製改革的目的總的來講是要消除官僚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調動人民和基層單位的積極性。為此,鄧小平提出政治體製改革的三條總目標:第一,鞏固社會主義製度;第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第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具體目標是:第一個目標是始終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主要是實現幹部年輕化”;第二個目標是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效率不高主要是黨政不分”;第三個目標是調動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