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基礎上,鄧小平還對政治體製改革作了初步的規劃。首先,是黨政分開,解決黨如何善於領導的問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國正在經曆著深刻的曆史轉變。這就要求黨必須從領導方式、工作方法和領導製度等諸方麵加以改變,以適應新時期的需要。為此鄧小平指出,“為了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努力改善黨的領導”,“怎樣改善黨的領導,這個重大問題擺在我們的麵前。不好好研究這個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堅持不了黨的領導,提高不了黨的威信”。因此,這一問題的解決就成為關鍵,要放在第一位。改善黨的領導就是要明確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上的領導,保證正確的政治方向。改善黨的領導就是要使黨正確處理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係,就是要使黨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活動。改善黨的領導就是要改革和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製度。其次,是權力下放。解決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同時地方各級也都有一個權力下放問題。由於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武裝鬥爭和群眾運動,因而形成了黨高度集中的“一元化”領導體製和一係列與之相配套的組織形式,再加之蘇聯模式的影響,在我國現行政治體製中存在著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黨和國家領導機關管了許多管不好、管不了也不該管的事,使地方和基層缺乏積極性。要通過改革,改變黨包攬一切的狀況,調整政府機構,轉變政府職能,形成中央、地方、基層合理的權力配置,形成合理的社會組織機構,調動中央、地方、基層和勞動者等多個方麵的積極性。通過改革,理順各方麵關係,建立合理的運行機製,並使之法律化、製度化。隻有這樣,才能提高黨政機關的工作效率,才能有效地克服官僚主義,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第三,是精簡機構,這與權力下放有關。鄧小平深刻指出,不對現有機構進行改革,“不論黨和政府的整個方針、政策怎樣正確,工作怎樣有成績,我們卻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黨和政府的機構這樣地缺少朝氣、缺少效率,正確的方針、政策不能充分貫徹,工作不能得到更大的成績”,因而他強調“如果不搞這場革命,讓黨和國家的組織繼續目前這樣機構臃腫重疊、職責不清,許多人員不稱職、不負責,工作缺乏精力、知識和效率的狀況,這是不可能得到人民讚同的,包括我們自己和我們下麵的幹部。這確是難以為繼的狀況,確實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人民不能容忍,我們黨也不能容忍”。如果聽任這種現象繼續下去,“不止是四個現代化沒有希望,甚至於要涉及到亡黨亡國的問題,可能要亡黨亡國”。這並非危言聳聽。

當然,我國政治體製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廣泛、很深刻,觸及許多人的利益,會遇到很多障礙,需要審慎行事。鄧小平多次指出,政治體製改革這個問題很複雜。它的“每一個措施都涉及千千萬萬的人,主要是涉及廣大幹部”,因而他強調政治體製改革要分步驟、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改革黨和國家領導製度的方針必須堅持,但是,方法要細密,步驟要穩妥”,“要先從一兩件事上著手,不能一下子大幹,那樣就亂了。國家這麼大,情況太複雜,改革不容易,因此決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較大以後再下決心”,必須在保障政局穩定的前提下進行,一旦不穩定甚至動亂,什麼事情也搞不成。與此同時,鄧小平也多次強調指出,為了保障政治體製改革的順利進行,必須把這項工作置於黨的領導之下,“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製度,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渙散黨的紀律,而正是為了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在今天的中國,決不應該離開黨的領導而歌頌群眾的自發性”,否則“隻能導致無政府主義,導致社會主義事業的瓦解和覆滅”,“不要社會主義法製的民主,不要黨的領導的民主,不要紀律和秩序的民主,決不是社會主義的民主”。在強調堅持黨的領導的同時,鄧小平也多次強調,我們進行政治體製改革,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根據自己的特點、自己國家的情況,走自己的路。反觀蘇聯解體的經驗教訓,可以深刻體會到我國漸進式的政治體製改革的重要性與正確性。

鄧小平的這些論述,為我國政治體製改革的藍圖奠定了基礎。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進行政治體製改革就是要興利除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製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製”,“改革的近期目標,是建立有利於提高效率、增強活力和調動各方麵積極性的領導體製”。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也指出:“機構龐大,人員臃腫,政企不分,官僚主義嚴重,直接阻礙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影響黨和群眾的關係。這個問題亟待解決,必須通盤考慮,組織專門力量,抓緊製定方案,積極推進。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把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權利切實交給企業;根據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進行機構改革,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行政管理體係,提高為人民服務水平;把綜合經濟部門改組為宏觀調控部門,調整和減少專業經濟部門,加強執法監督部門,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深化行政體製改革,實現國家機構組織、職能、編製、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嚴格控製機構膨脹,堅決裁減冗員。深化人事製度改革,引入競爭激勵機製,完善公務員製度,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國家行政管理幹部隊伍”,明確了政治體製改革的重心在於行政體製改革,而行政體製改革的突破口與切入點在於政府機構改革。他還指出:“要在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體製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製,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製國家”。根據黨的十五大報告精神,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明確了機構改革的目標和原則,為我國機構改革指明了方向。

政治體製改革是我國全麵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政治體製改革既是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一個強大動力。我國政治體製改革的一個重要瓶頸與重點是行政體製改革與政府機構改革,多次政府機構改革均未跳出“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這是我國政治學研究麵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現在看來,與經濟體製改革相比,政治體製改革仍然相對滯後,這也是為了維護穩定的政治局麵所不得不實行的一種策略。政治體製改革還須大力推進,這是大勢所趨,但也不能操之過急。中國的民主發展方式隻能是漸進式進行,這樣能減少政治現代化進程中的風險與不穩定因素。政治體製改革還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相適應。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政治體製改革作為我國全麵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我國政治體製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相比,還有不少差距,因此,必須從國情出發,認真總結我國曆史經驗,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建設的一切優秀成果,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製改革,讓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製度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