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府往事(1 / 3)

清華、北大、師大

中國自從清代末年仿照泰西學製、開辦西方式的學校以來,到了北京作為文化古城的時候,前後五六十年,不但發展十分迅速,而且規模十分整齊了。以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作個界限,當時北京隻大學、專科類的學校,就有十六所之多,如把北平大學的六個學院,當作六所學校,那總數要超過二十所。這些學校體製不同,經費來源也各別,年輕朋友們是弄不清楚了。如把它分類談一談,好像白頭宮女說天寶遺事了。

先說國立大學。國立的中間又有不同,即分庚子賠款辦的、教育部撥款辦的、鐵道部撥款辦的三種。

清華大學是國立的,但他的經費不在教育部撥款,它是庚子賠款的專款。即一九○○年八國聯軍之役後,強迫清廷簽訂辛醜和約,賠款四萬萬五千萬兩。其中給美國的部分賠款,後由美退給中國辦文化事業。清華的前身,留美預備學堂,就是由這筆專款辦的。後來清華大學直到一九三七年為止,一直還用這筆專款。

北京大學、師範大學、北平大學、藝專、體專等校,是由教育部直接撥款的。當時教育部規定:三個係才可成立一個學院,三個學院才能成立一個大學。北京大學是文、理、法三個學院。當時政治中心已南遷,在地名上“北京”改為“北平”——實際上這真是小婦人的見解,明代二百多年不是南京、北京並稱嗎?為什麼一定要改呢?足見其淺薄了——但是北京大學堅持不改,仍然叫“北京大學”。當年北京叫“北平”的階段中,堅持未改名稱的隻有兩家:一是中國人辦的“北京大學”,一是外國人開的“北京飯店”。這種情況,現在很少人想起了。

師範大學當時校址在南新華街,也有三個學院,即文、理、教育三學院。校長是李蒸。當時校舍很小,學生卻很多,因學校不收學費,還發飯費,所以窮學生、苦學生多往就讀,一曰“師大窮”,二曰“吃飯大學”,但卻也是十分難考的學校。

北平大學自“七七事變”後內遷到西北去,後來就沒有了,現在海內外不少人,甚至有的專門學者都把它同北京大學混淆起來,這是十分遺憾的,它是一所存在不少年的重要學校,下文再詳細談談。

平大

北平大學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呢?還得從北洋政府時候說起。民國初年,北京有好幾所專門學校,如北京政法學堂、北京醫科學堂、北京工業學堂、商業學堂等,這些學校都有很好的師資力量,長校人員也往往是學術界、教育界有聲望的人,如北京醫學專科,當時是在湯爾和氏的主持之下,有自己很好的附屬醫院,培養了不少醫學人才。一九二八年初,這些學校合並改組成為“北平大學”,體製固定之後,共設六個學院,即醫、法、工、農、女子、文理等,其中女子文理後來實際並為一個學院。這幾個學院合稱之為“北平大學”,但校址卻不在一起,各學院又有相對的獨立性,隻有校長分配各個學院的經費,統一發北平大學的校徽和文憑而已。當時北平大學各學院的地址,就記憶所及,大概是這樣的:工學院在北溝沿祖家街,是清代八旗公所的舊址;醫學院院址在和平門孫公園,其附屬醫院在西單商場後背陰胡同;農學院好像在阜成門外、朝陽門外都有地方,抗戰之後,農學院並入北京大學。女子學院在朝內大街“九爺府”。馬敘倫先生就在這裏做過教授,最早叫“女子大學”,在《兩地書》中,一九二九年五月間魯迅先生寫給許廣平的信,說到李執中在來今雨軒結婚,“新人是女子大學學生,音樂係”。可見當時還叫“女子大學”。後來和文理學院合並,合稱“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址在西城李閣老胡同。抗戰勝利後,初任台灣大學校長的許壽裳氏當年曾擔任過院長。當年在北平大學的各個學院讀過書的,年紀最輕的,現在也在六十四五歲之間了,如果讀到此文,回憶往事,能不感慨係之乎?“七七”之後,北京淪陷,北平大學部分師生,流浪到西北,組成了西北聯合大學,但沒有西南聯大成績好,後來四分五裂,煙消雲散了。

留在淪陷後北京的平大各學院,湯爾和主持的醫學院,沒有停頓,在“七七”之後,照樣開學,附屬醫院更是一天也未停,為病人治病。其後工學院、農學院都並入了錢稻蓀氏任校長的偽北京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先改為女子師範學院,後並入師範大學。偽北大人員在勝利之後,又並入北京大學,所以在勝利後北大複員,成為文、理、法、農、工、醫及先修班都齊全的大學,而“北平大學”則成為曆史名詞了。

藝專、交大、燕大

那時由教育部撥經費的大學、專科等,除前麵所提的外,還有北平藝專、北平體專。藝專校舍在西單京畿道胡同,著名的電影明星張瑞芳就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一九三七年春天,她第一次演戲時,穿藍布大褂,布鞋,圍一條紅羊毛短圍巾,神情渾如昨日,而四十五年已經過去了。

當時有一所特殊的學院,現在很少人知道了。那就是交通大學鐵道管理學院,經費由鐵道部撥,屬於唐山交大,校址在府右街李閣老胡同東口,校門開在府右街上。有一幢丁字形的大屋頂三層樓,是仿南新華街師大丁字樓宿舍蓋的。這兩座樓房直到今天還在,我回京時還經過門口眺望過,可是很少人知它原來是什麼單位了。這所學院畢業生直接分到鐵路上工作,在當時說來,是僅次於海關的金飯碗了。

當時學界有流行諺語道:“北大老,師大窮,清華、燕京好通融。”意思是當時的小姐們找愛侶,最好是清華和燕京的學生,人家看見帶著這兩個學校徽章的人來了,摩登女性會竊竊私語:好通融來了。不過當年私語者和通融者今天如果相逢,也都是雞皮鶴發的老嫗、老翁了,能不啞然一笑乎?

當年除國立大學外,還有教會大學。而教會大學之中,又以燕京為最好,這有兩個原因,一是經費充足,二是學人集中。燕京大學的前身,是彙文大學,開辦時在崇文門東船板胡同,後來買了西郊校址,由美國各教會、財團提供經費,大興土木,沒有幾年,就蓋起了燕園最漂亮的校址,外觀全部琉璃瓦,大屋頂仿古建築,內部則是當時最新式的西方設備,連抽水馬桶都是由美國運來的。

魯迅《兩地書》中一九二九年信中說:“燕大是有錢而請不到好教員。”不過事實上燕大還是請到不少一流學者的,現在還有不少健在者,像現在上海的郭紹虞先生、廣州的容庚先生,都可以說是今天的魯殿靈光了。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憲兵一早就去封燕大的門,教室門貼了封條,學生來不及出來,都從窗戶上跳了出來。當天下午陸續捆載行裝進城,舊燕大結束了,一部分撤退到成都華西壩,直到勝利之後才又回到北京複校。

協和、輔仁

教會學校中有一所特殊大學,那就是世界聞名的協和醫科大學,它的附屬醫院協和醫院在二三十年代中,是遠東一所設備最完善的醫院。一九三六年美國煤油大王的兒子到北京遊曆,突然得了急病,協和醫院把他裝在“鐵肺”中,派醫生、護士用專車、專輪,護送回美國,當時成為轟動世界的新聞。協和醫院可談者甚多,將另寫專文來介紹,這裏還是隻談協和醫科大學。

協和醫科大學是一所完全由美國教會出錢辦的學校,在當時北京,它是很特殊的。第一它不在中國立案,而在美國紐約州立案。它的畢業生的文憑是由紐約州直接發的羊皮燙金文憑,自然上麵全是英文。第二它招生不招中學畢業生,在燕京大學讀過兩年生物係的學生,才能投考協和。考進協和後,由進校到畢業成為正式醫生,包括臨床實習,前後要八年之久。協和還有一個專門培養護理人員的係,叫護育係,專招女生,也要在燕京生物係讀過兩年的人才能報考,不過考進去之後,讀的年代較少,有四年就畢業了。協和學生很少,自開辦直到結束,全部隻有六十來名畢業生,不過都是專家,現在海內外健在者還不少,著名的婦科專家林巧稚就是協和老校友,今年已八十多歲了。

另一教會學校輔仁大學是天主教辦的,有男部、女部。輔仁大學的女院就在被認為曾是大觀園的恭王府,有正殿、配殿,楠木廳,很大的大花園,百年以上的老樹,把它說成是大觀園似乎有根有據,實際是捕風捉影的說法,這裏原是清朝大臣和珅住宅的一部分,而和珅時,《紅樓夢》早已流行在社會上了,世界上哪裏會有先寫《紅樓夢》,再蓋大觀園的道理呢?

輔仁校舍在定阜大街,規模雖比燕大小,但校舍全部磨磚樓房,十分精致。“七七事變”後,在日本侵略者統治時期,它沒有受到損失,因為它是天主教學校,經費歸羅馬教皇撥,再有它的教務長是德國籍神父,因為德、日都是法西斯軸心國的體係,再有有一日籍貴族出身的天主教徒任顧問,所以輔仁在八年淪陷期間,一直未中斷過。它的校長陳援庵(垣)先生是世界聞名的曆史學家。它的畢業生很多,老校友在世界各地的一定不少吧。

中法、彙文

同外國人有關係的大學中,有一所不是教會學校,卻有些經費要由外國來提供,這就是中法大學。它的經費由中法教育基金委員會撥給,最早的主持人是高陽李石曾氏。中法大學有一個特點,即進校讀兩年或畢業之後,可以直接去法國留學,不用再參加留學考試。淪陷初期,它仍在繼續辦著,最後一批留法的學生是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之間出國的。與我住同院有一位先生,就是這次出國的,學了一套洋人習氣。每次從我家居室的走廊出來入去,嘴裏總大聲唱洋歌,可全不管別人是否正在睡午覺,似乎根本不大懂得“公德”二字,此公後來去法國渺如黃鶴,再未回來。

中法大學的校舍在東皇城根北麵路東,離沙灘北大紅樓不遠,規模不大,但房舍也很好,都是灰色磨磚的宮殿式二層樓房。當年中法大學的教授,現在也還有不少健在者,如翻譯《羅曼·羅蘭傳》和法國古典名著《巨人傳》的鮑文蔚老先生,現仍在北京大學任教的商鴻逵先生,當年都在中法大學教書。可惜的是,當年有“中國旅行劇團保姆”之雅號的大導演陳綿,即中法大學教授陳伯早,不幸去世已多年了。

中法大學的老校友中,有一位名氣最大的人物,就是陳毅將軍。

太平洋戰爭後,中法同燕京一樣,也被日本侵略者封閉了。後來部分教授和學生都並入偽北大,中法大學東皇城根校址,改成偽北大的法學院,北大原來的法學院,即北河沿北大三院的舊址,在淪陷期間,被日本人占去作豢養其爪牙的警官學校去了。

教會大學中,曾經有過一個彙文大學,同彙文中學在一起,後來改為燕大之後,彙文大學再沒有辦下去,彙文就隻剩下中學了。彙文的校長高鳳山先生,河北省遵化人,在美國留學,曾獲得教育、哲學博士,同著名的楊蔭榆氏一樣,是去美國學教育的少數人中的一位。彙文過去都是外國人做校長,他是彙文的第一位中國校長,前後為彙文服務二十二年之久。三十年代中,教育部曾經規定,外國人不能作中國的大學校長,因而燕京、輔仁等校長都是中國人,燕京是陸誌韋。由外國人擔任教務長而大權都在教務長手中,校長也隻不過是“聾子的耳朵——擺設”罷了。

朝陽、中大

三十年代時,北京有不少所私立大學。其分布地址是:朝陽大學在朝陽門內海運倉,中國大學在大木廠二龍坑,民國大學在西便門附近的太平湖,華北大學在西皇城根,孔教大學在甘石橋靈境胡同口上。這許多私立大學辦學的成績不一,其中最好的是朝陽大學,它的校長是長汀江庸老先生,是法學界的老前輩,它的法律係最有名,法學界不少老法官,律師都是畢業於朝陽的。因為它的學院和係湊不滿三個學院、九個係,所以它一度稱為朝陽學院。閱讀一九三四年刊行的《趨庭隨筆》,後麵的發行者就寫著“朝陽學院出版部”。可是在社會上,一般人對它還很尊重,稱之為“大學”而不叫學院。它在淪陷時期停辦了。

私立大學中,年代最久,學生最多的要數中國大學,它最早的校長名義上是王正廷。校址在大木廠鄭王府,這是同治元年死在西太後那拉氏手中的端華、肅順的府第。那裏的花園名“惠園”,據傳是李笠翁(漁)設計的,乾、嘉之際,在北京極為有名。中國大學買下鄭王府作為校舍後,在西麵花園中,開辟足球場、籃球場,原來花園中的景物,還有點小假山,有個亭子,是惠園的殘餘。

中國大學的體製還算是比較完備的,有文、理、法三個學院。淪陷期間,它還存在著,而且人很多。校長是何其鞏,馮玉祥的西北軍在北京得勢時,他做過一任市長。淪陷時期,一直做中國大學校長,在北池子南口有很大的公館,是一個政治人物。日本人允許中國大學存在,其拉線人物是其教務長方宗鼇氏和其夫人日籍教授方正英氏,方宗鼇氏淪陷時做過偽教育總署的署長。相當於副部長、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