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動物園最早叫“萬牲園”,把動物都當作祭壇上的犧牲,似乎是準備要殺的。這多麼難聽呢?因而改名為“農事試驗場”,因為裏麵當年還有大麵積稻田、還有許多瓜果樹木,可供農事試驗的是很多的。辛亥之後,末代狀元肅寧劉春霖老先生做過農事試驗場場長,坐著大馬車到西直門外上班,小時是常常聽老人們說起的。但是試驗場的這個名字很別扭,人們不大叫,便把“萬牲園”叫成“萬生園”,反正動植物都是生物,叫萬生還是講得通的。另外老北京則習慣於叫“三貝子花園”,在五六十年前,北京北城、西城一帶,老旗人多,那貝子、貝勒、大格格、二格格還叫得滾瓜脆呢!所以叫“三貝子花園”更順口了。
“萬生”,是指各種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在最初設計上,東麵展出動物,西麵是植物,昔人詩所謂:“入園分兩界,中隔一灣水;植物與動物,劃然分彼此。”好在萬生園的入園處,多少年來並沒有改變,現在仍可看出舊時痕跡。隻是舊時展出的動物少,隻集中在東邊二內那一小片地帶,不但象房很小,其他幾個猛獸館也很可憐,都是養在房中,沒有一點露天場所。那時大一點的猛獸,隻有兩頭獅子、一頭豹、一頭老虎、兩三隻熊。這些猛獸分別關在三四座六角亭子似的獸館中,裏麵像大鐵籠子一樣,有固定的鐵柵欄,外麵還有一圈玻璃窗,遊人便隔在敞著的玻璃窗外麵,看鐵籠子中的猛獸。最早這點動物哪裏來的?
原來曾有過一頭斑馬,當年叫“文馬”,老早就死了,後來製成標本,也供人參觀。遊客中不少人從“動物學”中是知道長頸鹿,又名“麒麟”的名字,但萬生園中從來沒有飼養過;至於“熊貓”,這種珍貴的“寵兒”,當年一般人就連名字也沒有聽說過了。那時經費不足,再加貪汙,僅有的一些動物,不少後來都餓死了。蜀人鄧忍堪二十年代曾有詩道:“豹房虎圈盡空虛,獸簿何從問嗇夫。”並自注雲:“園中豢養猛鷙,多以餒斃,唯猴類尚多,遊人聚觀,頓有時無英雄之歎。”從詩注中可以想見五十多年前萬生園淒慘的情況了。
不過當年萬生園,仍有它的可取之處,那就是因為它本是宗室的名園,舊時喬木比較多,又有河,有池,夏日頗得水趣,風景較好,這是別的地方的動物園無法比擬的。湘人葉煥彬《觀古堂詩集》中收有一篇七古長詩《遊萬生園》其中描寫風景道:
西行忽見飛橋連,下有曲澗鳴流泉。
舟子抱槳眠柳絮,園丁縛帚掃榆錢。
桃李杏梅柰柿棗,百果分種蓮花田。
灌花老人笑且語,別有溫室辟寒沍。
春花秋花冬亦開,四時已失羲和禦。
因為當年除去動物展覽之外,還有植物園,所以百花、果樹,都得到應有的點綴,不然,單純幾樣動物,像馬戲團一樣,又有什麼意趣呢?
當年萬生園中另有最最出名者,就是門口收門票的那兩位巨人,現在年紀大的人,應該還有不少看到過這兩位的,像兩座塔一樣,站在門前收票,就是《遊萬生園》詩中所說的:“入門突見兩長人,傴僂接客如山倒。”孩子們對此特別感興趣。其中一人,後來應美國好萊塢之約,出國表演,一度成為國際新聞人物。中外報紙上都刊載過。現在年紀近六十歲,小時候在北京生活的人,大概都還記得這兩個人。前兩年聽友人說:他們因身材高大,飯量也大,淪陷時期,生活困難,都餓死了,說起來也是非常淒涼的了。有誰能花點工夫,給他們寫篇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