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湖上槳聲(1 / 1)

說完北海,不禁想起西子湖:“畫船盡入西泠,閑卻半湖春色。”

西子湖,不要從唐朝白居易修白公堤算起,就從南宋“銷金窩兒”的臨安算起吧,在那柔媚的綠揉藍的湖麵上,千百年來,日日響有欸乃的槳聲。但究竟有多少條畫船留下過漣漪,那仍然是個謎。

帝王將相,過眼雲煙,《夢粱錄》、《武林舊事》等書中所記載的宋王朝的華麗的遊艇,什麼“小烏龍”等等,早已灰飛煙滅,無處探尋了,但六橋煙柳,三潭印月附近的槳聲、歌舞、笑聲,卻仍年年如是,月月如是。當然春天一到就更多了。

在西子湖上劃船、坐船確是別有韻味的。出力者與享受者同在一個優美的環境中,搖船也不大費力,而且遊湖嗎,不要快,要慢慢領略才好,如果坐船的是對對情侶,那就更可以慢慢搖了。如果有太陽,那便扯起遮陽,坐船的人曬不著,搖船的人也曬不著。小風吹著,有一搭,無一搭地說著話,真可以說是夢境般的歲月。偶看《曲園壬辰日記》(《春在堂全書》未收),有一處記雲:

以婢瑞香嫁新市人沈阿長,阿長在西湖為餘操舟有年矣。人頗勤謹,因以婢妻之。並擬為製一小舟,使操以為業,賦詩遣嫁雲:

浮家莫笑似浮萍,為製煙波一小舲。他日我來湖上住,漁童前導後樵青。……

雲水光中,浮家泛宅,亦是神仙眷屬,數十年後,吾此詩留播人間,好事者來遊西湖,以此兩人及事曲園,爭求一見,則雨笠煙蓑,青裾白發,亦西湖誌中人物矣。

這段文字寫得實在好,而且這事也很有詩意。曲園老人在那個時代中,能以這樣的深心待人,可以想見他的襟懷和情趣。而這一則日記的本身,也可以說是西湖遊船史話的一則優美的插曲了。壬辰是一八九二年,距今九十餘年,如果這對煙波愛侶,當時是二十歲,那麼在三十年代中,也不過五六十歲的人,三四十年前在西湖上坐過他們船的人,又知不知道這一段小小的往事呢?

在幾十年前,西湖上大約有四五百條遊艇營業,在六公園湖濱碼頭、孤山中山公園碼頭兩處接待遊客。宋代臨安的畫船,明、清兩代的西湖船,《儒林外史》中馬二先生在西湖上所看到的船是什麼樣子,現在我們都看不到,不好亂說。但是,幾十年前所見到的那種西湖艇子,可能現在也還有吧。

這種船是木船,有一丈長,中艙最寬處,大約五尺來寬,麵對麵置座位,如對麵擺兩隻雙人沙發,可以坐六位。胖子則隻能坐四位,也還寬綽。座位都是彈簧墊子,彈簧靠背,有很好的白套子。座位兩旁的木扶手,很結實,還雕著鏤空花。船尾處,有一個橫放的板座,那是搖船的舟子的座位。坐在這個座位上,一抬手,正好扶住櫓的柄,便可以俯仰著身體,優哉遊哉地搖了。因為西湖這種小船,是很小的櫓,坐著搖,水又很平穩,隻要不是頂頭風,即使坐四五個人,搖起來也還不重。

這種船設計最好的是它的遮陽。在船艙座位後麵,各有一個四尺來高的粗鐵圈,半圓形,兩頭釘在左右舷上,在這兩個鐵圈的頂部,穿著一根二寸見方的方木,同船身一樣長,有太陽或下小雨的時候,把遮陽的布拉開,就用繩繃在這根方木上,又輕巧,又簡便。遮陽四周飄著鋸齒荷葉邊,把坐船的人和搖船的人都可以遮住,在湖中蕩漾著,遠遠望去,更顯得輕盈美麗。這樣的遊船,不知開始於何年,尤其是那個遮陽的設計,經濟、簡便、實用、美麗,真是慧心獨具,太聰明了,可惜不知道最早設計者為誰!但是我想這個人年代不會太遠,因為這些船有彈簧軟墊,上麵那根直貫船頭、船尾的方木,還起一定的平衡作用,遊客上下船,還可以扶一下,借借力,總體設計都是很科學的。

過去人畫西湖時,這樣的船的側影,幾乎成為西湖的特征了,隻要幾筆就可以把西子的風韻勾勒出來:左角用淡墨畫半樹柳線,再加水渲染一下;右角畫一抹山,一個插向晴空的保俶塔尖;再把二者用一根線連起來,中間畫個小橋洞;然後再在下麵畫三五隻小船,就是一湖春痕了……這小小的西湖船,淡淡的西子春,悠悠的家山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