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瀛台思古(2 / 2)

辛亥革命之後,在袁世凱陰謀稱帝前夕,即以瀛台接待來京履任的副總統黎元洪。當時的黎元洪,也等於袁的高級囚徒。太炎先生曾改唐詩譏笑道:

雲移鷺尾開軍帽①,日繞猴頭識聖顏②。

一臥瀛台經歲暮,幾回請客勸西餐。

注:①指當時將軍軍帽上的羽毛。

②罵袁世凱沐猴而冠。

詩中頗見太炎先生“嘻笑怒罵皆成文章”的戰鬥性。這已是七十年前後的舊事了。瀛台,這一當年名聞中外的勝地,解放後回到人民的手中,如今又有機會供大家參觀了。

按北京的各個公園,在三四十年代中,我去的最多的是中南海,因為我家住西皇城根,離開府右街極近,中南海內當時有遊泳池、冰場、成達中學,還有不少住家的,如流水音一帶,就住著畫家徐燕蓀、音樂家老誌誠。一位小同學的祖母是同仁堂樂家老姑奶奶,住在瀛台橋下三大間西屋中,因而我們從西門騎車進去,經過懷仁堂前門,騎車一直就衝上去了,不要說不要買票,連下車也不用,晚上也不關門,我在沙灘北大上學時,每天晚飯後回家看看,再騎車回學校睡覺,總是在中南海穿行而過。至於中南海裏麵,小時候三天兩頭進去玩,東麵萬善殿、東南流水音,西南萬字廊,中間居仁堂、瀛台,沒有一個地方不是跑熟了的,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各種美景,沒有一個地方不熟悉,自從抗戰勝利後,李宗仁在裏麵用部分房屋作其所謂“行營”,進去的就少了。解放後,隻五十年代初因聽報告,去過一趟懷仁堂,就再未去過。自到上海工作後,那真是回首燕雲,如在天上了。而打倒“四人幫”後,中南海南麵居然有一個時期內部開放了。幾次開會,都曾進去參觀過,而且不少人聽我說,都公推我做向導,由南長街東南角進去,什麼瀛台、春藕榭等處房屋樹木都保存得很好,隻是瀛台木橋換成水泥橋,橋旁同學祖母舊時租住的房子,都拆去了。最可惜的是東南角一帶,康熙初年由名家張南垣修的“流水音”大麵積假山、樓閣等等,當年康熙在釣魚、查初白賦“臣本煙波一釣徒”的地方,那麼美的珍品古建築群,全部拆光了,都改建成兵營式的二層樓灰樓房,真是要多難看有多難看。想想真是可惜、可憐,沒有文化的時代,又有什麼文化遺產可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