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瀛台思古(1 / 2)

德齡公主的名著《瀛台泣血記》已在去年重印出版,“瀛台”這個曾經囚禁光緒、名聞中外的宮苑,又將引起人們的注意了。

瀛台是北京中南海裏麵鄰近南海北岸的一個小島。北京城內有不少叫作“海”的小湖泊,其水都來自西北麵的玉泉山。這股清泉彙合其他水成為高梁河,被引至德勝門,從水關進城,先是積水潭,次是什刹海後海、前海,再向前即被引入元、明、清三代的宮苑,以金鼇玉橋為界,橋北為北海,橋南為中海、南海。南海為圓形,直徑約四百公尺,瀛台在這一圓形小湖的北岸邊,宛如一朵碧蓮花中的黃色花蕊。

瀛台在明朝時叫“躍台”,清代順治時改名“瀛台”,取“蓬瀛仙山”的意思。康熙時,在這小島上修建了一所精致的宮殿,綠水環繞,林木幽深,夏日極為涼爽,是清初皇宮內苑消暑勝地。一到冬天,瀛台周圍都是明鏡一般的堅冰,宮中還在這裏演習溜冰。

南海北岸與瀛台之間,相隔兩丈多寬的水麵,過去由一座大木頭活絡橋連接著。登島沿著水邊走一圈,大約有四五百米。過橋向西南方向走去,是寬闊的漢白玉石階。曆級而登,不遠,便到了“翔鸞閣”,雕梁畫棟,共有五間,左右延展開去,環抱著的是孤形的樓。舊時有匾,東麵曰“祥暉”,西麵曰“瑞曜”。這座翔鸞閣,南北門窗都是對開的。穿過翔鸞閣,是個南北短、東西長的大院子,對麵就是瀛台正殿“涵元殿”的後牆。涵元殿東是慶雲殿,西是景星殿,前是蓬壺殿、香扆殿。其他還有樓名“藻韻”、“綺思”,有室名“虛舟”、“水一方”。四周都有暗廊連接,各樓、各室都能走得通。最南端有一座結構十分別致的十字形小殿,名“迎薰亭”,三麵臨水,四端凸出處是門,曲折處有窗,門窗全部打開之後,涼風習習,碧波粼粼,雖在炎暑,也極為涼爽宜人。

如果登上瀛台,不進翔鸞閣,而由左右兩側沿水邊道路走去,風景又完全兩樣了。一側是老柳倚岸,碧波漣漪;一側則是用太湖石堆的假山,都有一兩丈高。據記載,這是清初堆石名家張南垣和他兒子的作品,所用太湖石是宋朝汴京“艮嶽”的舊物。假山上麵和背後都是參天古樹,老槐、老柏,鬱鬱蒼蒼。從樹隙中可以望見涵元殿等建築物的黃琉璃瓦屋角,襯著高空藍天白雲,極為幽靜深邃,有仙境縹緲之感。在園林建築藝術上,瀛台是極為成功的。那裏還有樣怪東西,便是“木變石”。它如一石筍,而上麵有明顯的木紋,深灰色,有綠色苔蘚,看看是木頭,敲敲卻作石音。

瀛台是個好地方,但在曆史的長河中,有一段時期,卻變成囚禁光緒帝載湉的宮廷“牢房”,前後約十年。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戊戌政變”之後,八月,西太後又聽政,囚光緒於瀛台,對外聲稱光緒(載湉)病重,不能視事。實際上,光緒並無病,隻是被囚罷了。他住在四周環水的瀛台涵元殿,拉起活動木橋,便與外界隔絕。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載湉死在瀛台,時年三十八歲。清代遺老們稱這一事件為“涵元舊事”,也就是德齡據以寫《瀛台泣血記》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