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的城南一帶,自清代康、雍以來,遊勝之處就很多,但直接以“城南”命名的地方卻沒有。直到本世紀初才出現一個以“城南”命名的遊樂勝地,那就是“城南遊藝園”。這個名盛一時的娛樂場所,現在客居國外、外地的人,恐怕知道的很少了。因為它差不多在半個世紀以前就沒有了。逛過城南遊藝園,現在還能記得那裏的情況的,最少要在六十三四歲以上的人。如果再年輕,即使在孩提之時,跟著大人去過,那記憶也不真切,或者有一鱗半爪印象,但多半是模糊的了。
由辛亥之後,直至一花甲前,這段時期裏,是城南遊藝園的鼎盛時期。當時北京社會上有誇耀繁華去處的兩句話道:“東四、西單、鼓樓前,前門大街遊藝園。”這遊藝園即指城南遊藝園。它的園址就在北京外城南端,天橋之西,先農壇之北,具體說,城南遊藝園是先農壇的一部分,陳宗蕃《燕都叢考》引《順天時報叢談》雲:“緣先農壇在今日已分為四:一為先農壇,一為城南公園,一為城南遊藝園,一即為先農市場……城南遊藝園,該園景物,久為都人士所欣賞……園中景物,本先農壇之舊觀,茶坊酒肆,少資點綴,亦足為紅塵中之清涼世界,遊人蝟集,每至夕陽西下,綠女紅男,成群結夥而來。”由西珠市口中間往南一拐,經萬明路、香廠一帶,筆直一條馬路,就到了城南遊藝園的大門了。
這個大門是坐南向北開的,園址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先農,舉行“九推”儀式,親自扶犁種禦田的先農壇。先農壇地方很大,方圓好幾裏,遊藝園占了先農壇西北隅一大片地方。辛亥之後,由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主持,把先農壇這塊地方劃出來開辟了一個城南公園,雖說是公園,卻也沒有什麼樹木和風景,隻有一個水塘,可以種荷花,多少有一點趣味。
二十年代,北洋政府在北京,北京出現過幾年畸形的繁華。原因是民國初年直到歐戰時期,北洋政府經濟尚可維持,當時除政府官吏外,還有參、眾兩議院議員八百名,人稱“八百羅漢”,這些人的收入都很多,各部科長月薪都在二百五十元大洋以上,議員、總長等每月隻車馬費、薪金都在五六百之譜。再有各省大小軍閥,各種官吏,刮足了地皮,年年要到北京借公幹的機會揮霍一番。因之前門一帶酒樓戲館、生意極好。當時還不時興跳舞,也無十分低級的黃色玩藝,隻是小鳳仙樹豔幟的八埠,也就是俗名八大胡同的妓院所在,每夜都是車水馬龍,征歌逐酒。城南公園距此近在咫尺,於是有一些天津商人,又利用軍閥資本,便在這一帶投資,修萬明路的東方飯店,新世界遊藝場、大森裏弄堂樓房、城南遊藝園等等,這完全是仿照上海大世界、天津勸業場等經營方式投資修建的。
說來這也是商業眼光,果然做了十五六年好生意,算來投資應該連本帶利早已收回了。東方飯店、大森裏、新世界、城南遊藝都是前後同時修建開辦的。連萬明路、香廠路的馬路也是當時新修的。到過這一帶的人一定還記得,這裏馬路兩旁,都是民國初年的那種灰色洋式建築,迥不同於北京的老式街道,是另有一種味兒的。這裏不說別的,隻說城南遊藝園。
城南遊藝園是由商人投資,先在城南公園內蓋了許多房屋,然後再召商承辦各種娛樂、飲食及其他行業,很快就繁華起來了。最熱鬧的時候,有京戲場、文明戲場、雜耍場、落子館、電影場、台球房、地球房、中餐館子、西餐館子、新式茶館、各種吃食攤、耍貨攤、書報攤,另外在房屋外麵,還有一片以荷花池為主的小花園,有回廊、涼亭、小橋、山石等等小而曲折,亦有情趣。好的是:在戲場、電影場等處看倦了。可以到這個小花園內透透空氣、遊玩遊玩。如果又想看熱鬧,再隨便鑽到那一個場子中去觀看。極為方便自由。它的經營方式,完全像上海大世界一樣,花一角大洋買一張門票進去,隨便你看什麼都可以。如果你高興的話,從一早晨進去,在那裏盤桓一天,直到半夜再出來,也隻要那一角錢,這樣逛法,那當然非常合算。但喝茶、吃飯、買零食等還是得另花錢。
這一天如何安排呢?不妨擬個遊覽時間表:上午九點鍾到園門口買票進去,這時各種戲及玩藝都未開場,但台球、地球已可玩了,進去打一盤,不過要另花點錢;或瀏覽一下場內算命、看相的攤子,聽聽他們的江湖口;或到小花園涼亭上坐一會兒;然後到茶室或吃茶點,或吃炒麵、湯包、春卷都可以。飯後出來轉轉,即可入文明戲場看張笑影的“鋸碗釘”,或到雜耍場聽十樣雜耍,最後聽徐狗子的相聲或劉寶全的《大西廂》。反正無分身法,看了這個不能看那個。日場五點鍾結束。出來就在園中吃飯,中餐、西餐任便,如果嫌貴,那在攤上買點牛肉幹、醃雞子、麵包也可當飯。等夜場開了再進去看:京戲賈碧雲的《狸貓換太子》,西洋戲法韓秉謙的催眠術,無聲電影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要看什麼都可以,直到午夜才散場。這樣可以走了吧?還不要忙,還有最後的精彩節目呢?那就是放西洋煙火,其實是日本煙火,在那花園中把五顏六色的煙火一一放完看足後,遊人才矇矓著眼,遊興闌珊,出園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