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塔曆來稱為鎮寺塔,是龍華寺的靈魂,也是龍華風景線的中心。曆代詠龍華的詩,從皮日休的“不見波心塔影橫”開始,幾乎沒有不提到這座古塔的,前人所謂“規製秀麗,諸方所無,有評者謂其工巧得中”,這評價是恰如其分的。這座塔是可以攀登的,過去上海未開埠,沒有什麼高樓大廈,登上此塔之後,可以飽覽江村阡陌,黃浦風帆,是十分寥廓的。昔人詩雲:“登塔遙瞻極浦東,往來舟逐一帆風。饒他多見江村景,近水樓台此不同。”這寫的是登塔眺望的風光。相反遠處看塔,又有不同的感受。“秋江塔影”昔時一直列為龍華八景之一。塔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樹深藏古塔,雪霽迸寒泉”,這是冬日蒼鬆深處望塔影;“潮聲來歇浦,塔影入禪床”,這是禪房日暮、老僧入定時所見的塔影;“堂高懸慧日,塔古蕩晴空”,這是春和日麗,晴空萬裏所見的塔影;“疏星沉塔影,花雨暗經台”,這是借宿古寺,夜空中所見的塔影。總之,朝暮四時,陰晴雨雪,花間竹下,樹底橋頭,秋江明滅,浮雲飄渺,背景各不相同,塔影的情調也因之而異。但不論在任何的背景下,這個塔影都是娟秀的、美麗的,發人遐想的。昔人讚美杭州的塔道:“雷峰如老衲,保俶似美人。”那麼龍華的塔像什麼呢?我說像一個英俊的翩翩美少年吧。
從曆史上講,是先有龍華寺,後有龍華鎮的。建寺之初,龍華鎮還是一片汪洋,後稱龍華蕩。據傳是“廣澤龍王”的故宮,這自然是荒誕的說法,但據此也可知龍華地勢的曆史變化了。後來有龍華港,水路通陸家浜流入浦江,而且龍華港口上,還有一個小島,輿地形象家認為像“龍頷之珠”,因而叫作“一粒珠”,又叫“驪龍珠”。據說“鳧鷗翔集,葭葦蔥蘢,居龍浦銀濤雪浪間”,風景殊為可觀。後來則因城市變,這些早已沒有了。龍華港過去有一座橋,橫跨在港上,名“百步橋”,所謂“睇帆檣於煙樹,聆鍾梵於晨昏”,風景也很好,是舊時人們送別餞行的地方。另外龍華寺外有小河環繞,名“玉帶河”,山門外有橋,正名“永泰橋”,俗呼“香花橋”或“寺橋”,另外鎮中亦有“香花橋”,所謂“朱碧流、春堤如繡、柳陰掩映、長虹如帶”,都是很能體現水鄉特色的好景致。可惜現在修建名勝古跡、各處園林,一味隻知修馬路、種街樹,而不懂水的利用,幾乎把構成江南水鄉景物的靈魂丟掉了,是十分可惜的。
塔影桃花古寺春
說起龍華,不能不想到犧牲在龍華的革命誌士。
過去因上海市內許多地方都是租界地,所以由北洋政府開始,直到三十年代反動派統治時期,龍華古寺一直是駐紮反動軍隊的地方。大革命之後,反動派控製上海的許多軍警特務機構都設在龍華鎮,瘋狂地迫害革命誌士,不知有多少革命烈士在這裏為了拯救祖國人民獻出了他們的生命,如有名的革命作家柔石、白莽、馮鏗等人。魯迅先生《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給這些死難的烈士樹立了不朽的豐碑。解放後修建龍華公園,為了紀念這些烈士的革命精神,在公園進門處,用紅色的岩石堆了一座挺拔的假山,象征革命烈士的精神。這座假山堆的非常成功。本來過去園林中堆石,太湖石好堆,因其本身就玲瓏剔透,便於取勢;黃石、青石就難堆,要錯落有致,很不容易。龍華公園假山的紅石,同黃石、青石性質一樣,堆出風格來,是頗見匠心的。這座假山堆的既雄壯、挺拔,有懸崖峭壁的氣勢,又渾厚、質樸,說句古話吧:有“仁者之風”。既體現了革命者對待敵人勇敢、嚴竣、堅定不移的鬥爭精神,也體現了革命者對人民的寬厚、善良、樸實的愛護感情。這二者是不可分的。這座假山唯一的美中不足之處,就是用水泥堆砌,石塊接縫處沒有空隙,頂部接不上地下泥土的地氣,因而上麵所種的一株象征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青鬆,長勢不旺,也很難再種一株大一些的,這是十分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