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勝地龍華會(1 / 3)

勝地龍華會,迎春爛縵天。

綠茵明曉日,紅雨記經年。

塔勢依雲古,池清照水妍。

不辭郊路遠,又得小留連。

上麵所引是我前年春天坐在龍華公園露椅上隨口哼成的一首歪詩,詩實在不好,是張打油、胡釘鉸的腔調,如被戴著桂冠的某些大詩人看見,是要笑掉大牙的。不過它是一時紀實之作,所以還引了來作為這篇小文的開場白。久住城市,困於煙塵,每遇暇日,總想找個地方透透空氣。記得那天正是穀雨,是江南黃金般的好日子。頭天做好準備,一大早,吃了點東西,就騎上破車向龍華出發了。進得園來,芳紅滿樹,落英繽紛,桃林中有的還在盛開,有些則已闌珊了,找了一張露椅坐下,太陽曬得暖洋洋的,渾身舒服,幾乎有些矇矓,但是我沒有睡去,卻一個人望著那龍華塔的塔影,龍華古寺大雄寶殿的高高的屋脊,不由地胡思亂想,發起“思古之幽情”來,想到龍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名藍遠溯赤烏年

龍華……龍華,如果說起它的年紀來,那實在太古老了,不論從建刹開山,創立龍華寺算起,還是從分“舍利子”、建造龍華塔算起,都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了。那時不要說繁華的上海市沒有,就連古老的上海縣城也還不知在何處呢?唐代皮日休《龍華夜泊》詩雲:“今市猶存古刹名,草橋霜滑有人行。尚嫌殘月清光少,不見波心塔影橫。”在唐代詩人的筆下,已稱這裏為古寺,可以想見其古老了。

據傳後漢吳大帝孫權赤烏五年(二四二年),康居國僧人僧會“杖錫東遊”,乞食於吳婁間,過此地,“見水天一色,藻荇交橫,指曰:‘此地塵轍不到,原來興福。’鳩工車戽,遂定基興建梵刹”。這是最早的龍華古寺。孫權聽到僧會建寺的事,道是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的遺風,對建寺給予支持。因之僧會又向孫權說:如來佛的故事,已經千年了,“佛骨舍利”,光輝常在,請迎舍利建塔。孫權信了他的話,便施建塔錢二萬緡,在赤烏十年(二四七年),建成舍利塔,開光之時,賜名“龍華會”,寺名龍華寺,塔名龍華塔。這就是古刹、古塔最早的史實。

為什麼叫“龍華”呢?這原來是佛經上的話。“龍華”原是樹名,鳩摩羅什翻譯的《彌勒下生經》上說,彌勒佛下生時,坐在龍華樹下“得無上正等正覺,在華林園三合說法,廣度人天”,意思就是彌勒菩薩於龍華樹下得道成佛。所以在佛教中留下龍華會的故事。宗懍《荊楚歲時記》雲:“荊楚以四月八日諸寺各設會,香湯浴佛,共作龍華會,以為彌勒下生之征也。”這就是龍華寺、龍華會得名的由來。

龍華的曆史,上溯到一千七百多年前,在這漫長的歲月中,這座吳大帝頂禮過的古刹,真可以說是曆盡滄桑了,其間幾興幾廢,一言難盡。簡單說,赤烏年建造的龍華寺,武則天垂拱年建造的大殿,早在唐末就被焚毀,鞠為茂草了。當時隻剩下破舊的塔還存在,宋代初年,吳越忠懿王錢俶知道這是龍華古寺的遺址,便命人齎金重建佛寺,重修寶塔,賜名“空相寺”。其後南宋時又不斷增建。到了元代,先後有著名法師大智和鑒堂二位和尚主持,僧徒繁衍,成為江南著名梵刹。元末再被兵火焚毀,又隻剩下一座古塔,在明代永樂年重建,規模更大。前人記雲:“紺殿蕋宮,簷牙複道,近古土木所未有。前辟放生池,築施食台,其他隱室窈窕,林木翳瑟……”從這些記載中,可以想見永樂時龍華寺重建後的規模了。但是後來在嘉靖中葉,江、浙沿海鬧倭寇,龍華古刹又遭劫火,被焚大雄、大悲兩殿,廊房山門及市廛千餘間,便再度廢為丘墟了。嘉靖四十一年,主持僧人一真、慧林又籌資重建,先名“萬壽慈華禪寺”,萬曆時,又禦批加“大興國”三字,全名“大興國萬壽慈華禪寺”,列為“天台宗”十刹之一。這是龍華古寺在明代最風光的時候,萬曆母親文明太後派太監趙永賜給龍華寺許多法物,包括“大藏經七百十八函,裹金繡袱七百十八張”。以及五彩織金桌衣、範金千葉寶蓮毗廬遮那佛、日月寶旛、縷金彩結旛、大紅銷金龍旛、供佛古銅器等精美法器,還有禦書“承恩堂”匾額,金印二物。增建東軒禪堂、陳眉公題匾額,董其昌書記。明末崇禎時,還重修寶塔、天王堂等建築。清代以來,龍華古寺,香火不斷,曆經增修,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五年),正殿傾圮,僧人霜林募資重修。四十年,僧人仁如發願修塔,勸募四載,修完六級,隻有最後一級未修。康熙以後,龍華寺荒蕪年久,太平天國戰役中,因戰爭關係,荒蕪傾圮更甚。同治九年(一八七○年),僧人觀竺募建大悲閣樓房,十三年請領《藏經》。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僧人靜在募建大雄寶殿,大方丈;六年僧人月溪募建金剛殿;九年僧人文果募建三聖殿、彌勒殿,並建百步橋;十二年僧人跡端募建伽藍殿、客堂、齋堂;十五年僧人誌拱募建觀音殿、祖師殿、地藏殿;十八年僧人授源重建大佛殿、鍾樓、鼓樓,重修寶塔;二十一年僧人功極募建五百羅漢堂並塑像;二十四年僧人本泉募建新三聖殿、星宿殿,在大雄寶殿東隅。以上是龍華古寺及龍華塔的簡史,我們今天看到的龍華寺的大雄寶殿等殘存建築,基本上都是光緒年間重建的,而那座七層的玲瓏秀麗的古塔,雖經幾度重修,卻仍是明代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