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八十回《王道士胡謅妒婦方》中寫到天齊廟,原文道:
正說著,賈母打發人來找寶玉,說:“明兒一早往天齊廟還願去。”寶玉如今巴不得各處去逛逛……次日一早……坐車出西城門外天齊廟燒香還願。這廟裏已於昨日預備停妥的,寶玉天性怯懦,不敢近猙獰神鬼之像,是以忙忙的焚過紙馬錢糧,便退至道院歇息。
這裏所寫的天齊廟,就是影射北京朝陽門(又名齊化門)外的東嶽廟,這在俞平伯先生的文章中很早就提到過了。在名稱上的影射手法是很容易理解的:其一“東嶽廟祀的是天齊仁聖帝;其二在“齊化門外”;其三說部有“齊天大聖”之名,所以信手拈來,改個廟名,非常得體,也非常自然。東嶽廟是道士廟,東嶽廟的麵目猙獰的神鬼之像最出名,所以俞先生說天齊廟影射東嶽廟,北京人是完全能夠想得通的。但如果說天齊廟就是東嶽廟,則也不能那樣說,因為小說畢竟是小說呀!
說起東嶽廟,在北京是非常出名的,是一座又古老、又宏大的道士廟,地址在朝陽門外大街路北,往東一點,南麵有條小街,地名“芳草地”,在北京所有地名中,同“百花深處”一樣,是最漂亮的。東嶽廟三間磨磚大廟門,對著廟門,隔開馬路,還有一座高大的黃、綠琉璃磚瓦砌的牌樓,把廟門襯托得更為雄偉。明代劉同人《帝京景物略》記“東嶽廟”雲:
廟在朝陽門外二裏,元延祐中,建以祀東嶽天齊仁聖帝。殿宇廓然,而士女瞻禮者月朔、望日晨至,左右門無閑閾,座前拜席為燠,化楮錢爐火相及,無暫熄。帝像巍巍然,有帝王之度,其侍從像,乃若憂深思遠者,相傳元昭文館學士藝元手製也。元,寶坻人,初為黃冠,師事青州把道錄,得其塑土、範金、搏換像法,搏換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儼成像雲。始元欲作侍臣像,久之未措手,適閱秘書圖畫,見唐魏徵像,矍然曰:“得之矣,非若此,莫稱為相臣。”遽走廟中為之,即日成。
這是元代的東嶽廟,神像是曆史上的名塑像家劉元塑的。廟中原有三座碑,一座是趙孟頫寫的、一座是趙孟頫弟弟趙世延寫的,都是楷書,一座虞集寫的,是隸書。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年間,東嶽廟重新修建擴大,修了“地獄七十二司”,有各種猙獰恐怖的地獄圖景。還修了“天齊仁聖帝”後妃行宮,在“帝妃”像前懸一“金錢”,道士騙人說,用銅錢打中這“金錢”,就可以得子,因而到廟裏來的人都來用銅錢打這個金錢,所謂“不中不止;中者喜,益不止,罄所攜以出”,道士就可以大得其利了。
在明代,每年三月廿八日,所謂“天齊仁聖帝誕辰”,東嶽廟有很熱鬧的廟會,要把塑像抬出,打上旗鑼傘扇執事,前有鼓吹吹奏,各處遊街,經過之處,各家婦女都到街上來觀看。這種風俗,一直到清代末年還很盛行,最早沈榜《宛署雜記》就有記載,叫作“拜者”。其後記載的書籍很多,光緒時讓廉《京都風俗誌》記雲:
三月十五日,朝陽門外東嶽廟,日日士女拈香,供獻、放生、還願等諸善事,及各行工商建會,亦於此廟酬神。蓋此廟水陸諸天神像最全,故酬神最易。至二十八日,為東嶽齊天聖帝生辰,特建撣塵等會,其遊人與修善事者,較平日稱為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