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京都風俗誌》記載,其祭神儀式,清末與明代已有許多不同,但其熱鬧則是一致的。《紅樓夢》原文中特別寫出“寶玉天性怯懦,不敢近猙獰神鬼之像”,東嶽廟也的確是以塑像猙獰恐怖著稱的。首先是廟內兩廊地獄“七十二司”的塑像:有的麵目凶惡、青麵獠牙;有的身首異處,自己提著自己的腦袋;有的被鋸成兩半,有的被磨成齏粉,極盡慘酷之能事。其故事來源是佛教的“輪回”、“地獄變相”等等幻想又結合了道教的神秘觀,塑造成種種恐怖像。除兩廊“七十二司”外,還有閻王殿“十八層地獄”的塑像,什麼上刀山、下油鍋、銅柱炮烙、剜眼割舌等等。最恐怖的是有的殿中進門處地下裝了木消息,香客一進殿門,踩中消息,迎麵的判官,無常等猙獰塑像,會突然轉過身來,無思想準備的人,會嚇一跳。如果是兒童、老人,或膽子小的,自然更不敢看了。這就是《紅樓夢》中這兩句原文的曆史背景。
東嶽廟之創建,始自元朝,據《天咫偶聞》記載,直到光緒末葉,即二十世紀初,“趙子昂所書張留孫碑尚在東階下”。明代增修“七十二司”,規模更大。清代康熙時,東嶽廟天齊仁聖帝殿被火燒過一次,元代塑像多被燒毀,後來所看到的神像,都是康熙時被焚之後重建的。曼殊震鈞曾按虞集《劉正奉塑記》考證,認為是劉塑在長春宮東,與此無涉,並雲其誤自《燕都遊覽誌》。今查虞集《道園學古錄》卷七原文雲:“大都南城長春宮,都提點馮道頤,始作東嶽廟於宮之東。謀其徒曰:不得劉正奉名手,無以稱吾祠……正奉祝曰:願親造仁聖帝像……”虞集記載十分詳細,後來劉同人《帝京景物略》記東嶽廟,很多都是摘抄虞記的原文。而元代大都舊址在明、清兩代北京城內城北部,其南城牆即在東西長安街位置上,所謂“南城長春宮……始作東嶽廟於宮之東”,其方位與後來東嶽廟並無差錯,曼殊震鈞在《天咫偶聞》一書中,對遼、金、元以來北京城區位置記載十分清楚,並繪有沿革圖,而在“東嶽廟”一條上,卻自己把自己弄糊塗,亦可謂“智者一失”了。東嶽廟最後一次大規模修建,是在嘉慶年代。《紅樓夢》中所反映的東嶽廟,正是康熙年間被焚後重新修建的東嶽廟。清代皇帝到京東謁東陵時,這裏也是路上休息的地方,廟中還備有行宮。因而廟中的當家道士專門結交豪門,是十分有勢力的。《紅樓夢》中的張道士、王道士等,都是這種道士的具體反映。
所謂“七十二司”,有什麼“速報司”、“福壽司”等等,都是講因果報應、孤魂怨鬼等等道家迷信設想,《紅樓夢》中所寫“太虛幻境”、各種“司”等等,無疑也都是受到道家的影響,產生的想象。東嶽廟正門對麵有一座十分高大精美的琉璃牌樓,在北京也很少見。使人不禁想到所寫“太虛幻境”的牌樓,在這一點上,說不定就有東嶽廟直接的影響存在於作者的思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