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鬆紅杏圖》(1 / 1)

北京崇效寺現在沒有了,但是在明、清兩代,其名氣是極大的。名氣大,並不因為廟場大,香火盛;而是因為其曆史悠久,故事多,看花出名,有名僧主持。舊時寺廟僧人除一般者外,其名聲藉甚的,大約可分三種:一種是佛理精深的法師;一種是世路通達能經營廟產的方丈,這就是所說的“出了家比在家還忙”的那種和尚;另外一種則是藏龍臥虎、英雄人物失敗之後做和尚。崇效寺廟雖小,但出過著名的和尚。

明代嘉靖年間重修崇效寺的了空上人,就是當時有名的第二種和尚。他俗姓郭,山西大同人。明代宣化、大同二府是邊防要地,有宣大總督,武官很多。他是左衛武略將軍之後,先在五台山天成寺出家,法名智勝,師傅是大用和尚。後入伏牛山建立“石梯叢林”,招納僧眾參禪禮佛,成為著名和尚,後托缽雲遊名山大川,名動王公貴戚中,最後來到京師重修了崇效寺。

崇效寺第二位高僧是清代初年的拙庵和尚。他的經曆就更可歌可泣了。崇效寺自清初以來,有一傳寺之寶的畫卷,名《青鬆紅杏圖》,畫不大,畫麵是一株紅杏,一棵青鬆,鬆樹下坐著一位虯髯和尚,正在參禪。這和尚是誰的像呢?就是拙庵和尚。這拙庵和尚是甚麼人呢?是明代錦州邊防的一員武將,打了敗仗,明代亡了,隱姓埋名,出家為僧,後來人們隻知他是拙庵和尚,不知他真實姓名了。他請人畫了這樣一張圖,當作鎮寺之寶,請名家題詩,這是康熙庚午(一六九○年)的事。當時給他題詩的有王漁洋、朱竹垞、查他山等人,後來這個卷子一直保存著,曆朝詩人都有題詩,直到本世紀初的王湘綺、樊雲門等人,有千餘家。

他為什麼畫此圖呢?是有愛國深心,紀念遼東戰役鬆山、杏山明代軍隊大敗的。前此四十多年,明薊遼總督洪承疇師十三萬軍隊援錦州,八名總兵官包括吳三桂在內,結果在錦州附近鬆山、杏山間,被清兵打了個大敗。據《東華錄》所載:“是役也,破明兵十三萬,如摧朽拉枯,計斬級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八十四,駝六十六,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此後明兵損失慘重,洪承疇被圍鬆山,第二年即因副將夏承德叛明破城投清,洪被俘,亦降清了。為紀念此役繪製的《青鬆紅杏圖》,其用心又多麼可哀呢?此圖現在則不知是否尚在人間了。

北京崇效寺名氣直到解放前仍然很大,一是牡丹,一是《青鬆紅杏圖》。前不久在上海一家報紙上還看到有人寫類似年譜的文章,還記給《青鬆紅杏圖》題字,隻可惜把崇效寺寫成崇孝寺,錯了。讀《王湘綺日記》民國三年四月十九日記雲:

朝食後至石虎胡同答訪議長湯化龍,午正至崇效寺,芝畇大設,招集同來諸人,看《紅杏青鬆》長卷,國初諸人及近年故人均有題記,翁覃溪八十四歲題字,餘八十三歲,欣然繼之,字更小於覃溪,亦雅於覃溪也。未入座,譚仆傳來一條雲,申初朝見總統,促令亟去,完夫從之,午詒為介,亦亟去,可笑也……

民國三年,王湘綺應大總統袁世凱之招,以八十三歲高齡老人攜周媽來北京做國史館館長,三月十二日自漢口坐專車來京,其車是“電請總統飭交通部發來者”,《日記》中調侃袁世凱雲:“可謂勞動大神也。”

再崇效寺牡丹,我在淪陷時,大約是一九四一年春吧,曾隨先父漢英公去看過一次,在寺廟西北角,隻兩三畦,有名種墨牡丹。解放後,記得曾見葉遐庵先生寫文介紹過,雲已建議市政當局移植於景山公園。現在如何?則不得而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