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半斤八兩(1 / 1)

“半斤八兩”,這句過去人人都懂的俗語,流傳了最少幾百年,現在要打問號了。我看電視播放反映解放初期北京市民生活的電視劇《小井胡同》,忽然忍不住笑了起來,想起了這句話。

在破小胡同裏,一個人正買切糕,賣切糕的切了一塊切糕,用秤一秤,不多不少,說了聲:“八兩!”買的人在邊上說:“我要半斤!”那賣切糕的人便又切掉一些,再一秤,說道:“半斤……”就給買切糕的人拿走了……我看到此處,哪能忍得住笑呢?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故意安排的,為什麼賣切糕的秤切糕後,不多不少,偏要說“八兩”呢?為什麼那個買切糕的人,不多不少,偏偏要買半斤呢?“準斤十六兩”,這是過去賣東西的小販最愛誇口的話,如果是“八兩”,那賣切糕的人,絕對不會說“八兩”,而一定要說“半斤”,當時的小販是絕對不會說“八兩”的。我不知那麼許多編電視、拍電視的人中,連這點最起碼的常識都沒有嗎?或者是故意編成的逗笑鏡頭,考考觀眾?

總之,這實是一個人人生活中都會遇到的有趣問題。一市斤有多少兩?現在是十兩。但在久遠的曆史生活中,在港、台以及其他海外華人店鋪中,還有不少用老秤的,都知道一斤十六兩,“半斤八兩”,是相等的,必然的。我們市秤改為一斤十兩,即十進位,是近些年的事,具體年代忘記了。

過去斤與兩之間進位,是十六進位,即準斤十六兩。而兩以下,卻都是十進位,即十錢一兩、十分一錢、十厘一分等等。改為十進位,兩的重量增加了,錢以下如何算,忙壞了中藥鋪,因為抓藥都是以幾錢幾分計算,而藥鋪成批買進藥料,則是以斤算,幾十斤、幾百斤,每斤都等於十六兩,一百六十錢……一改十進位,全麵重新計算,和曆史文獻記載,也全對不上,增加不少麻煩,現在都改成“克”了……曆史上白銀、黃金都以兩計算,不大用斤。如一千六百兩白銀,沒有人說成一百斤白銀。書上文件也不這樣寫。

一斤桂元一元二角五,七兩多少錢?一斤切糕五十八大枚,六兩多少錢?……如何算,不要緊,很容易,珠算中有“斤秤流法”口訣:“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八五、九五六二五。”即一的十六分之一,即“零點零六二五”,二兩則是“零點一二五”了,以此再乘價錢,計算自然較繁,但算盤熟的,一撥弄算盤子,很快就算好了。南貨店、糖果店……站櫃台賣貨的,沒有一個不會算盤,打不來算盤,還做什麼買賣人呢?

兩以下的微量可到幾位,一般金店、藥鋪用到“錢”、“分”、“厘”、“毫”、“絲”、“忽”、“微”。我過去知道的隻有七位。實際使用一般隻到四位。近日收到青年友人韓府君寄來的一本《大同縣誌》,新印道光本。內中記到各項地丁銀數很多。如:

共改征銀四百八十二兩七錢七厘六毫九絲一忽二微九纖六塵外,實征米銀四百五十兩七錢九分五厘一毫五絲一忽二微四纖三沙五塵四渺六埃七漠。

前一項兩後小數用到八位、後一項兩後小數用到十三位。用現在話說,真叫絕了!我不知是如何測量出來的?而且都有名稱,現在電子天平自然不成問題,當年手工天平如何測呢?這不也是民俗嗎?太有趣了,但不是胡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