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潘家曲子(2 / 2)

又《北越調·小桃紅》前有引言道:“維揚雨泊,見隔岸桃花一枝,妍媚可愛,內子寫《紅橋春影圖》,因填此闋。”詞雲:

微波吹皺綠粼粼,細雨花枝潤。何處吹簫畫欄憑,拂香塵。水邊小影添風韻。乍欹雲鬢,輕移粉鏡,紅笑十分春。

“閨房之樂,有甚於畫眉者。”這是中國傳統高文化層次的愛情生活,閨房畫麵,而於春雨泊船揚州紅橋時得之。小曲《小桃紅》,看來今天手拿話筒唱“卡拉OK”的姑娘們是很難理解,很難想象了。

潘曾瑩官至工部侍郎,在北京的時間多,不少有關北京舊時風景名勝的詞。如《南仙呂入雙調·鎖南枝》小序雲:“花之寺僧小景,極荒率之致。楓葉冷紅,柳絲剩碧,萬蘆蕭槭,暮色蒼茫,疑有欸乃聲在秋雪中也。”詞雲:

西風外,斜照邊,垂楊幾絲鴉數點,渡口好停船,蘆花飛一片,提壺去,沽酒還醉,眠時任鷗喚。

還有吟“陶然亭晚眺,積雨新霽”的《北雙調·落梅風》:

江亭外,夕照時,寫荒寒雲西筆意。蘆花映來清淺溪,雪濛濛,片鷗吹起。

花之寺在右安門外,是清代著名的文人遊賞勝地,在護城河邊上,渡船、蘆花、垂楊、斜照,現在是三環路經過的地方。陶然亭早已改為公園,蘆塘飛雪,江亭野趣早已沒有了。但從這兩支曲子中,可以想象之。作者是畫家,所收曲子大多題畫之作,畫意濃、詩意重,縱寫荒寒,也是文人學士的情懷。像趙南星那樣的市井男女情語,鄉村放蕩語,這些曲子中是沒有的。也可見明末東林黨人的個性風尚和清代乾、嘉而後館閣體儒雅風尚,同樣的曲子,表現完全不同,而一樣引人愛讀。

不過我說了半天,還是腳盆裏練泅水,諸宮調曲子直到今天,還是上譜的,入樂的,我不懂音樂,說了半天也是白說。《花間笛譜》除小令、套數外,後麵還有“淩意雲填譜”的曲子,方格直行字,按格向右下方拉出斜線,成為一排斜格子。每字在斜格中注上工尺。如《步步嬌》起句:“悄紅樓,驀地春寒重。”斜格中按字注著“六工”、“工五、“六五”、“工六”、“六仩五六工”、“尺工尺上”、“四上尺上四合”、“四尺上四”。這都是什麼意思,什麼聲音,我像看天書一樣,一點也不懂了。懂音樂的朋友,一定可以把它譯成簡譜或五線譜,不過我還是不懂。立人加上字的“仩”也不認識。

《花間笛譜》前麵還收有《庚戌春闈紀事詩附日記》、《癸醜瑣闈日記》二種。“庚戌”是道光三十年,潘曾瑩是會試同考官。“癸醜”是鹹豐三年,潘曾瑩派會試副考官。以上兩種有關清代科舉製度,至為重要,將另寫小文介紹。至此則隻介紹曲子了。正式名稱應叫“南、北諸宮調”小令,“南北”之別,亦在音樂上,與文字無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