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潘家曲子(1 / 2)

數月前,我寫小文介紹過“太平歌詞”,那是二三百年前市井間流行的通俗歌曲。通俗歌曲也為當時的文人所喜愛,一到文人筆下,就變為宮調小令及套數。最有名的元人小令不必說了,明清以來,到了趙南星時代,以趙那樣的名進士、名尚書、敢於抗爭魏忠賢的正人君子、東林黨魁,卻也雅愛曲子,留下了署名“清都散客”的《芳茹園樂府》,著名的《劈破玉》:

俏冤家,我咬你個牙廝對,平空裏撞著你,引的我魂飛。無顛無倒,如癡如醉。往常時心似鐵,到而今著了迷,舍生忘死隻是為你。

看,這樣的曲子竟出自吏部尚書之手,真所謂自適其性,活潑天真。但我今天小文,卻不想講說趙南星,而是介紹另外一本小書,一位曆史人物的曲子。在介紹之前,先向現在九十高齡的潘景鄭老先生致敬,因為這本薄薄的《花間笛譜》,是潘老先生五十八年前影印其曾祖父的手稿。後記中雲:

曾王父詞章之業,昭著藝林,餘事兼及聲律,世或莫睹,有《花間笛譜》一卷……手自訂定,未遑傳布,閱今百年,幸無放失。丁醜之難,故鄉糜鹿,楹書半付劫灰。斯稿輾轉攜至滬濱,未隨六丁之厄,慮更歲月,終懼湮晦,亟以原稿付諸墨版影印二百本,分饋親友,冀存什一於將來……歲己卯十二月,曾孫承厚、承弼謹識。

這裏“承弼”就是潘景鄭先生的大名,字良甫,號景鄭,生於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現年八十九歲。承厚是先生長兄,字溫甫,號少卿,長先生三歲,已去世多年。後記中“丁醜”,是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抗日戰爭爆發的那一年。“己卯”是民國廿八年(一九三九),先生已離開老家蘇州,住在上海,當時上海有租界地,抗戰中未受戰火影響,直到一九四一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侵略者勢力才進入租界。蘇州潘姓氏族,有“富潘”、“貴潘”之分。景鄭先生先世是蘇州顯赫的“貴潘”。高祖潘世恩是乾隆五十八年狀元,官至大學士,加太子太傅,重宴瓊林。曾祖潘曾瑩,字申甫,號星齋,道光二十一年辛醜進士,官至工部侍郎,詩文當行又是著名畫家。祖潘祖蔭字東鏞,號伯寅。鹹豐二年壬子殿試一甲三名探花,官至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名氣最大。潘氏六七代中,人丁興旺,科甲鼎盛,餘藏有光緒丁醜重刊《潘氏科名草》一函四冊,英和序中譽為“蘭茁其芽,搴芳競秀,為東南甲族……”其家族道德文化傳統可想而知。不過這些我隻約略介紹,而更主要的是吟賞這些曲子,所謂“奇文共欣賞”,“此曲亦應世上聽”也。先引一曲《北仙呂·一半兒》看看:

春寒瘦怯玉羅衣,庭院無人燕子飛。花底畫欄偷立時,悄迷離,一半兒斜陽一半兒水。

“吹皺一池春水,幹卿何事?”這一半斜陽一半水,又有什麼關係呢?而和前麵的種種形象組合在一起,這“斜陽”和“水”就產生迷離的感覺,就把詩人和讀者引入一種意境中了。如何產生的,前麵還有一段小引:“‘燕子不知春去也,飛認闌幹’,汪大竹最喜誦之,屬寫其意,雨窗點筆,正綠肥紅瘦時也。”詩情,畫意,中國畫,首先是詩、畫連在一起的,是具體的情和意的接觸、噴發和閃現。曲子也是詩,畫也是詩,作者是詩人畫家,自身也融化在一起了,而且更俏皮、更活潑,譜上工尺便能唱,不同於死板的五、七言詩。這就是又有了音樂的成分,而都表現在傳統文化的功力上和作者靈巧工致的才華上。就唱出這“悄迷離,一半兒斜陽一半兒水”的曲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