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的高貴還在於不可取代的獨特性。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出版之前,紫檀家具在古典家具收藏界及各國大博物館的收藏名單中一直是排在第一位的。紫檀木性穩定,不翹難裂,因其質地如緞似玉、色澤耀眼逼人、沉穆典雅而一直深受皇宮及達官貴人的賞識。
在宋代洛陽的牡丹花會中,總是有兩種牡丹最為搶眼。一種是出自姚氏的千葉黃花牡丹,一種是出自魏仁溥家中的千葉肉紅牡丹,前者開黃花,後者開紫花,花朵奇美嬌豔,因而通稱為“姚黃魏紫” ,象征著牡丹花中最為頂級的花卉品種。在中國古典家具界中,亦有著“姚黃魏紫”之說,它們就是“姚黃”——黃花梨和“魏紫”——紫檀木,在明清時期被當時的統治階層所鍾愛,一直為皇家所專用,就代表著擁有權力和財富。
明代紫檀家具傳世極少,但儲備豐厚,進入清代,紫檀逐漸成為宮廷新寵,紫檀家具幾乎為宮廷所壟斷。因明代采伐過量,清時尚未複生,來源枯竭,所以清代所用紫檀基本都為明代所采。清初至清中葉,中國正值清代康乾盛世,尤其是康熙、雍正二朝,正是清式家具形成期,那時歐洲巴洛克藝術初入中國,它的那種精雕細琢及鑲金嵌玉的工藝風格,影響到正在發展中的清代宮廷家具,這種工藝風格最終選定的材料也必是以紋理沉穆、質地堅好的紫檀木。再有,清代統治者的審美情趣也決定了紫檀木最終要在清宮家具製中占重要的位置。清代是中國皇權製度登峰造極的時期,宮廷禮法森嚴,規製繁多,清代帝王不論才智如何,大都做事嚴謹,安於守成,對於瑣事小節亦頗重視。這與明代的一些帝王不務正業、喜好玩樂形成很大的反差。而紫檀木那種不喧不噪、色澤深沉、穩重靜穆的特性恰恰迎合了清代帝王的心理需求。故清代皇室對於紫檀木格外看重。
由於康熙、雍正、乾隆等幾代帝王的努力,清中期的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對外貿易日漸頻繁,南洋地區的優質木材源源不斷地流入境內,給清代家具的製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同時,清初手工藝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和統治者的推崇,對紫檀家具的發展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目前市場上對紫檀等傳統家具的愛好和需求,實際上反映出現代國人在接觸多元化文化後,正本清源,真正認識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偉大。“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包括紫檀在內的紅木家具,漸成富裕人家和成功人士的最愛。除了從實用價值看結實耐用便於使用和傳世外,紫檀的曆史文化內涵也是讓華夏子孫喜藏樂用的一個重要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