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氣東來

紫檀物語

隻有各具特色的文化藝術交流不帶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但卻直抵內心,撼動靈魂。文化自古以來就是流動的,它像一滴靈動的水,流淌在曆史的長河中,攜著渾然天成的美麗,茵蘊著古代先賢的智慧,自然的流過每一個地方,流進每個或柔軟或堅硬的內心,使之獲得滋養。“木格如人格”,讓紫檀牢固堅挺曆久不變的精神和品格,成為人類精神世界的反照。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 早在2500多年前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關於伐檀的詩句,這裏說的檀是否就是紫檀,我們不得而知。不過,紫檀在中國人心目中,絕不僅僅是一件珍貴的家具,更是把它當作先賢的智慧和曆史文化傳承的載體,當成一種精神世界的享受。

在人類的文明史中,“木”作為形成人類生活環境的材料,廣泛應用於建築、家具、生活用具等多方麵,而作為文明的媒介材料,“紙”也是木的產物。可以說,“木”是孕育文化、傳承文化的重要媒介物。

從“木”的用途來看,柱材、家具、農具、木船、弓、木屐、容器、木簡、祭祀具、木棺、引火具等等。可以看到,“木”的用途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麵麵。而木文化則在這些生活的方方麵麵被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木質家具,尤其以“木”為載體,從木種、流派到工藝,反映了最基礎的材料到風格再到工藝的一種邏輯演變,也傳承了從古至今的文化習俗。

在傳統文化場合常會見到“紫氣東來”一詞。這個成語出自老子過函穀關的典故,後人用它比喻祥瑞降臨。老子是春秋時期人,可見中國人對“紫色”的追捧已有幾千年曆史。正是由於它的美好寓意,千百年來中國民間每當春節來臨或建房架屋之際,都愛把它寫在紅紙上,貼到門框或房梁上。

紫色由此漸漸演變成了象征吉祥幸福、大富大貴的顏色。古人還認為紫色與當官有關,很多官服就是紫色的。清代對紫色的崇尚與追捧更是達到極致,紫色為皇家專用,連皇族居住的故宮都以“紫”命名,稱作“紫禁城”。

“紫氣東來,瑤池西望,翩翩青鳥舞前降。”這是清代名劇《長生殿》裏的唱詞。正是在皇帝推崇下,紫色和黃色一樣成了大富大貴之色,平民百姓雖無緣用紫檀,但對之始終存有夢寐以求的向往。

眾多的因素,讓紫檀家具承載了中國人心中更多的東西。

紫檀家具的價值不僅在於材料珍貴,還在於凝結了勞動者的心血,更是文化的映射。不同時期的家具在設計、造型、工藝、雕刻等方麵各具特色,反映出當時的國情、文化特征,是當時人文風情和審美情趣的體現。明式紫檀家具製作工藝精細合理,少雕琢,設計簡約,講究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的權衡。而清代的家具造型富麗華貴,重雕飾,繁複精美。這與明清兩代不同的經濟、文化和審美有關,是當時綜合國力和國情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