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木
紫檀物語
回溯人類文明發展史,隻有少數幾個如中國這樣的國度,厚重浩繁的傳統文化得以穿越了幾千年的歲月滄桑,綿延至今而不衰。紫檀,無疑是中國曆史文化的傳承的代表。
“檀”,在梵語中是布施的意思,它堅實硬朗,芬芳永恒,色彩沉古,在一些國家被奉為聖物。在我國,明末清初時期,紫檀木是皇家禦用之木,身份高貴。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崇尚紫檀之風,是最早認識和開發紫檀的國家。紫檀之名,最早出現於1500年前的晉朝,崔豹《古今注》雲:紫檀木,出扶南(指東南亞),色紫,亦謂之紫檀。到唐朝的時候,已有詩為讚。王建宮詞之九七雲:“黃金捍撥紫檀槽,弦索初張調更高。”孟浩然之涼州詞也雲:“渾成紫檀今屑文,作得琵琶聲入雲。”可見,唐代已經知道紫檀是做琵琶槽板的好材料。張彥遠的《曆代名畫記》就記述有唐朝內府用紫檀作軸頭,以為非此不足以裝配書法名畫。從清初至清中葉,由於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版圖遼闊,海禁初開,四海來朝,八方入貢。明代難得的新疆玉、緬甸翠、海中的珊瑚、車渠、遠道的犀角象牙,都彙集到了宮中,還有西洋的玻璃,鏡子都需一種色澤沉靜的木料來襯托,而紫檀木因為其獨特的屬性猶為帝王之家所看重。此時,西方正值文藝複興後的法國路易十四,路易十五時期,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藝術大行其道,影響遍及歐美。而中國也正值清代康,雍及乾隆前期,尤其是康、雍二朝,正是清式家具形成期,巴洛克的那種精雕細琢及鑲金嵌玉的工藝風格,也影響到正在發展中的清代宮廷家具,這種工藝風格最終選定的材料也必是以紋理沉穆、質地堅好的紫檀木。再有,清代統治者的審美情趣也決定了紫檀木最終要在清宮家具製做中走運。清代是中國皇權製度登峰造極的時期,清代宮廷禮法森嚴,規製繁多,清代帝王不論才智如何,大都做事嚴謹,安於守成,對於瑣事小節亦頗重視。這與明代的一些帝王不務正業、喜好玩樂形成很大的反差。而紫檀木那種不喧不噪、色澤深沉、穩重靜穆的特性恰恰迎合了清代帝王的心理需求。故清代皇室對於紫檀木格外看重。第一曆史檔案館所藏的清代宮廷檔案裏,曾有不少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為皇家製做紫檀木家具的記載。
這些以上記載足以說明紫檀文化在中國已有很長的發展曆史。紫檀自古以來一直受到特別的重視,位居各種珍貴木材之首。
紫檀最早被我國認識和使用始於東漢末期,當時它僅被作為一種香料由外邦進貢給皇室。直至唐代,紫檀才開始在宮廷器玩中嶄露頭角。據說,女皇武則天寵愛鸚鵡雪衣,雪衣死後,武則天命工匠為其製作了一副小巧玲瓏的紫檀木棺材並埋藏在禦花苑裏。明人李栩《戒庵老人漫筆》有載“唐武後畜一白鸚鵡,名雪衣,性靈慧,能誦心經一卷。後愛之,貯以金籠,不離左右……”說的便是這一段軼事。
在日本正倉院,收藏著一件紫檀嵌螺甸五弦琵琶,據專家考證為唐代遺物,證明了當時的能工巧匠們已經能熟練運用紫檀木打造各種器物,證明紫檀在宮廷中的應用最晚也始於唐代。
到了元代,紫檀木成為皇宮中的建築以及家具製作的重要材料。當時的元皇宮內,有一座構思奇妙、精工細構的“紫檀殿”,其所用的建築材料便是元世祖近臣亦黑迷失不遠萬裏從印度南部馬八兒國帶回來的名貴紫檀木。也是在這一時期,我國古典文獻《南村輟耕錄》中首先明確出現紫檀木製成坐具的記載。
中國人真正認識到紫檀的好,相傳是源於明朝鄭和的那次遠洋。明成祖時期,為宣揚我天朝國威,派鄭和率船隊下西洋,並裝載了滿船的茶葉、絲綢等禮品,沿途贈送給所到國。回程時,船體輕了不少,因怕經不起海上風浪,便需要有物壓艙櫃。鄭和他們發現一些國家有紫色木材非常堅實沉重,所以便令人砍伐此木來壓艙。明代開始皇室貴族便用這些“壓艙木”來做家具,人們發現這種木結實堅硬,不怕水且又防蟲,因此越來越受歡迎,之後便開始了大規模的采伐。據悉,我國的兩廣地區原也有紫檀木,但是因為數量稀少,很快被采光,之後明朝皇帝便派人到南洋采辦。據資料記載,“截止到明末清初,全世界所產紫檀木的絕大部分都會集到中國,分儲於廣州和北京。明代采伐過量,清時尚未複生,來源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