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的正月十八日,闖營將士們摩拳擦掌,開始炮轟河南府洛陽城垣。洛陽府是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叔父福王朱常洵的封地。福王朱常洵當年深得其父神宗皇帝的寵愛, 受封為王時,明神宗賜給他莊田達二萬頃之多,至於金銀珠寶和其他財物更是不計其數。福王離開京都時,財物由京至洛,來往舟車絡繹不絕,搬運了五六個月才完,是明室各位藩王中最富有的,民間甚至還有“洛陽富於大內”的說法。福王唆使爪牙到處搜刮,罪惡累累,為百姓所切齒痛恨。闖王選擇洛陽作為奪取大城市的開端,一來破了福王府,以平民憤;二來可借助福王府的豐厚財產以補充軍餉。
闖王大軍壓境時,昏聵的福王還在王宮裏花天酒地,毫不在意。洛陽的一班文武官員風聞闖王操兵練將,即將攻城時,就曾天天入見福王,請求他散金功軍,準備守城。可是福王吝嗇成性,一毛不拔。得不到兵餉的明軍士兵心無鬥誌,也隻是草草應付。正月十九日,闖王李自成待全軍合圍之後,又派人暗通王紹禹率部為內應。後集中精銳急攻洛陽城防較弱的西北角。又派人在城下喊話,鼓勵守城將士起義。夜幕剛剛降臨,城上果然發生兵變,明朝守軍為索餉綁縛王胤昌,打開北麵城門迎接起義軍入城。闖營將士歡呼著湧入洛陽城。
福王從夢中驚醒,方知城池已破,嚇得失魂落魄。他沉於安樂,生得其胖無比,腦滿腸肥,想逃都逃不快。他一邊跑一邊命隨從給他換上平民的服裝。哪裏去找這麼肥的衣裳呢?隨從好容易找來一套,他手足亂掙,費了吃奶的勁兒才套上,可是前襟無論如何也蓋不住他的大肚子。他逃到迎恩寺中,便一步也走不動了。天亮以後,早有百姓把福王的下落告訴了義軍,福王被生擒了。
當日,興高采烈的義軍將士在福王府大擺酒宴。李自成首先命牛金星揮筆為文,在殿前向眾人曆數福王的累累罪惡。那蠢胖的福王手足均被繩索縛住,伏在地上涕淚交流,渾身顫抖,一聲也言語不得。自成等牛金星念完,朗聲說道:
“像朱常洵這種王侯貴人,專以剝奪民財而享富貴,視百姓的生死於不顧。所以,我殺他以謝天下!”言畢,命人將福王推出斬首。
許多義軍戰士擠出去看熱鬧。一些切齒痛恨福王魚肉鄉裏的河南籍戰士,舀了福王的血和在酒裏,就著鹿肉酣飲起來,並且歡呼道:“吃‘福祿酒’ !”這話被劉宗敏聽見了, 他向自成哈哈笑道:“咱們這個酒宴,也可以叫作‘福祿宴’了!”
眾人都嘩然叫起好來。
宴畢,闖王下令勞軍安民。命李岩打開王府糧倉,取出王府和富戶的存糧萬石,賑濟饑民。附近的饑民奔走相告,往投義軍的日以萬計。
闖王又重申軍紀,嚴禁燒殺搶掠,違者立斬不赦。他莊重宣示全軍:“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軍軍為之肅然。
過去,義軍攻城略地,總是殺富濟貧之後便棄城而走,流動性很強,從不設根據地,因而被明朝廷貶稱為“流賊”。但這一回在洛陽駐紮了十餘日之後,闖王整兵離去,欲取開封以便與洛陽連成一片,並以此作為義軍的後方根據地,再取京都乃至天下。便留下一些義軍負責守城,這也是破題兒第一遭的舉措。1641年2月,闖王是在攻占洛陽之後,探得明總兵陳永福等率軍來援洛陽,便打算乘開封城防空虛,一鼓擊破。他自率精騎3000人,步卒30000人,急行軍三天三夜,於2月12日直抵開封城下,並列戰車數百輛,作第一次圍攻。
陳永福2月初收回洛陽,一聽闖王要急攻開封,隨即又晝夜兼程地往回趕,經過兩個晝夜,終於在2月16日夜及時回到開封。
開封是周王朱恭枵的封地,當年明太祖的第四子周定王朱棣受封於此。這周王朱恭枵眼見福王一毛不拔,死於非命,便學乖了,拿出府中大批銀兩來犒賞守軍。加之開封是北宋都城,堅固異常,一時難以攻下。
2月17日,李自成隻帶了幾十名將士,親自策馬來到開封護城河外,觀察敵情。沒想到城上明總兵陳永福之子陳德恰巧巡城至此,遠遠看到幾十騎義軍團團簇擁著一個頭戴氈帽的義軍首領在河邊指指點點,那人很像闖王李自成的模樣。陳德箭法不錯,便悄悄張弓搭箭,將箭頭瞄準了闖王。“嗖”的一聲,射個正著,“哎呀!”闖王痛得大叫一聲,翻身落馬。左右義軍大驚失色,迅速將他救回營去。幸而,那支箭隻射在左目之下,沒傷著眼睛。但傷口卻有2寸來深,傷得也不輕。
闖王既負了傷,又聽說明朝大批援軍將到,便於2月18日斷然撤圍,轉向湖廣一帶去了。
崇禎十四年12月24日,闖王義軍再次圍攻開封城。
因為羅汝才與張獻忠意見不合,羅汝才轉而將所部義兵投奔闖王,闖王實力由此大增。闖王於是以重兵50萬,屯駐在開封城北門外,連營20裏,聲勢極為壯觀。
當天午後,義軍進逼城下,很快就攻占了北關的月城,離開封城隻有數丈之遙。他們架起了炮銃,對著城樓彈頭雨點般地射上去,城牆壁上被打得篩子般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彈眼。
同時,闖王調集了馬步精兵數萬之眾,隨著炮聲,一擁而出攀城而上。但巡撫高名衡、總兵陳永福指揮守軍也以炮火對射,拚死抵抗,畢竟居高臨下,使義軍傷亡很大。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正月,闖王又想出一條計策,以穴城法攻城。這開封城牆極厚,最厚處達十丈,一般的也在八九丈左右,異常堅固。於是,李自成命義軍每人每天必須鑿取一塊城牆磚回來。義軍人多,一人一磚,千百人同心合力,很快城牆上便出現了一個大洞。起先隻能容納一人,後來漸漸擴大,可以有百十個人容身了。每隔三五步,留一根土樁,係上粗繩。洞挖完後,成千上萬人拉著繩子一叫喊,土樁折斷,城牆也就崩塌了。這樣,義軍日夜不停地挖掘著,準備穿城而入。巡撫高名衡,在城上聽見下麵有聲響,令明軍趕緊在城上往下鑿了一些通道,直通洞穴,灌進煮開了的毒水穢物,迫使義軍不得不從城洞裏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