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再爛的人生,也值得你去努力(1 / 3)

第十三章 再爛的人生,也值得你去努力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能夠改變自己命運的隻有

自己,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你要做什麼樣

的人,那是你自己決定。那些自強不息,樂觀進取

和博愛的人,往往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而當心生

祥瑞的時候,命運也在不知不覺地改變中。

拚一把,讓明天的你感謝今天的自己

¨ ¨ 努力的人生不後悔

人的一生有順境也有逆境,有快樂也有悲傷,不管是幸運

還是不幸,這一生就這樣過了。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會遇到許多

事,愛過許多人,但人生的價值,不在於你得到什麼,失去了什

麼,而在於在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有多少人為你哭泣,為你

惋惜。

1955 年 1 月,梁思成和林微因先後入院,梁思成病情稍有

好轉後,每天都到林徽因病房中陪伴她。到 3 月底,林徽因一直

發著高燒,並經常昏迷不醒。北京同仁醫院組織了當時最有經驗

的醫生進行搶救,可是她的肺部大麵積感染,一直高燒不退,身

體極度虛弱,到了幾近崩潰的邊緣,她的生命也到了接近油盡燈

枯的時候。

3 月 31 日的深夜,從昏睡中醒來的林徽因突然叫著梁思成

的名字,“我想見一見思成,”林徽因的聲音極其微弱,但十分清

晰,“我有話要對他說。”護士輕聲回道 :“夜深了,有什麼話明

天再說吧。”然而,林徽因沒有等到明天。這天晚上,同仁醫院

打電話告訴她的女兒梁再冰 :林徽因病危。梁再冰趕到醫院時,

林徽因已經昏迷不醒、人事不知了。護士把住在隔壁的梁思成

攙扶過來,從不流淚的他哭得不能自已,坐在床前不斷地重複 :

“受罪呀 ! 受罪呀 ! 徽因,你真受罪呀 !”肺部的感染像一場大火

蔓延著,她的生命最後被這熊熊的火焰吞掉了。

1955 年 4 月 1 日清晨 6 時 20 分,當夜色一點點褪盡、曙光

一點點透進病房時,林徽因靜悄悄地離開了人間,這一年,她 51

歲。她最後的幾句話,竟沒有機會說出。

金嶽霖聽到噩耗時,他留下了自己的學生周禮全,當整間辦

公室隻剩下他們兩個人時,他先是沉默,後來突然說 :“林徽因

走了 !”一向冷靜而理智的金嶽霖悲傷得肝腸欲斷,周禮全回憶

說 :“他兩隻胳臂靠在辦公桌上,頭埋在胳臂中,他哭得那麼沉

痛,那麼悲哀,也那麼天真,我靜靜地站在他身旁,不知說什麼

好。幾分鍾後,他慢慢地停止哭泣,擦幹眼淚,靜靜地坐在椅子

上,目光呆滯,一言不發。”

同一個春天,得知消息的蕭乾立即給梁思成去了一封吊唁

信。蕭乾為林徽因的早逝而歎息 :“這位出身書香門第,天資稟

賦非凡,又受到高深教育的一代才女,生在多災多難的歲月裏,

一輩子病魔纏身,戰爭期間顛沛流離,新中國成立後隻過了短短

6 年就溘然離開人間,怎能不令人心酸 !”

4 月 2 日,《北京日報》刊登訃告,治喪委員會由張奚若、

周培源、錢端升、錢偉長、金嶽霖等 l3 人組成。林徽因的追悼

會在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眾多的花圈和挽聯中,金嶽霖、鄧以

蟄聯名題寫的挽聯以熾熱的頌讚與激情飛瀉的不凡氣勢格外引人

注目 :

一生詩意千尋瀑,

萬古人間四月天。

由於林徽因對設計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有特殊貢獻,她的

遺體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她的墓由梁思成設計。墓碑是一

拚一把,讓明天的你感謝今天的自己

方漢白玉花圈刻樣,墓體簡潔、樸實、莊重。正如當年他們的約

定,誰先離開,墓便由另一人親自設計。

1972 年 1 月 9 日,梁思成在飽受“文革”的折磨後,病逝

於北京。“文革”後,梁思成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骨

灰堂,與林微因的墓地相鄰。

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相繼過世後,有人取出一張泛黃的 32 開

的林徽因照片,問金嶽霖拍照的時間背景。他接過來,凝視著,

嘴角漸漸往下彎,像是要哭的樣子。半晌,他一語不發,緊緊捏

著照片,生怕影中人飛走似的。許久,他才抬起頭,像小孩求情

似的說 :“給我吧 !”

在林徽因去世後多年的一天,金嶽霖鄭重其事地邀請一些至

交好友到北京飯店赴宴。開席前他說 :“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 !”

頓使舉座感歎唏噓。

每一個人在離開這個世界時,帶走的都是親友的眼淚,留下

的都是我們一生裏所創造的價值,無論多少,都是值得珍藏的美

好回憶。

如果我們回首過往,沒有痕跡,沒有追憶,人生四處彌漫著

歎息,我想這絕對不是我們存在的意義,像林徽因那樣將有限的

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才能真正擁有人生的輝煌和卓越,才不

會後悔。她將她的美麗留在了那個時代,那些人的心中 ;她將她

的詩文流傳後世,留下了她對生命的感悟與讚歎 ;她將她的青春

留給了她所熱愛的建築學,她和她的同行們為中國留下了寶貴的

古建築考證資料,為我們申請留下了足夠的證據 ;她將她的愛留

給了愛她的和她愛的人,所以她這一生,不後悔 !

若想要像林徽因那樣,走出一條沒有後悔的人生路,我們就

必須在有生之年積極麵對未來,勇敢地去愛與被愛,在自己的事

業中做出成績,為社會做貢獻,到最後的時刻,帶著愛人的眼淚

去往天堂,如此便可不後悔 !

¨ ¨ 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沒有最好,隻有更好”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付諸實踐

的人卻不多,尤其是青年人,一時的成就就會讓他們陷入虛榮,

甘於現狀。

很多人會問 :為什麼有的人能考上最好的大學,勝任優秀

的工作,賺取高額的報酬?為什麼有的人能成為劃時代的象征人

物,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標杆和偶像,成為名利雙收的典範。

我可以告訴你,這些你眼中羨慕過的人,他們並非一蹴而

就,他們也曾經平凡無奇,他們之所以成功,源於對現實的不滿

足,源於努力向上,追求更好的生活信念。

胡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袖之一,是中國文學革命的

倡導者,1917 年,他“暴得大名”,以 27 歲的年輕姿態成為北

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並充分發揮了自己“舊學邃密”“新知深沉”

的優勢,推進北大教學一係列改革,成為民國時期中國文化界的

重要領軍人物,將北大打造成名符其實的文化陣地。

不過,胡適的成功並非一朝一夕的,要做到舊學邃密,新知

深沉,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自幼勤奮學習《三字經》《千字

文》,三歲便入讀家塾讀書學字,在家沉浸學習了 9 年舊學,白

拚一把,讓明天的你感謝今天的自己

天在家塾跟先生學習,晚上回家秉燭夜讀,將各種經典名著,曆

史傳記,甚至古人的筆記小說都通讀了一遍。

13 歲的時候,胡適隻身前往上海求學。上海是充滿魅力的

城市,但是紛擾的大上海絲毫無損胡適專注學習的決心,他總是

比別人勤用功,總是比別人花心思。當時算數、英文、物理和化

學等科目是新興課程,尚未得到廣大學子的充分重視,可是胡適

就有這份心,他全力以赴,將所有新興課程學懂、學透,最終於

1910 年,成功考取美官費生,先後入讀康奈爾大學農科及哥倫比

亞大學哲學係研究生部,最終在杜威教授的指導下,順利通過博

士學位畢業考試,成為哥倫比亞大學哲學係博士畢業生。

如果,胡適的個人經曆是草根奮鬥史,那麼我們就錯了。胡

適出身商人世家,並非貧寒孩子,縱然父親早逝,但放諸當時仍

屬大戶人家。胡適之所以如此用功,並非源自生活需要,也非草

根階層“鹹魚翻身”的期望,更多的是他對自我的追求,對社會

變革的企盼。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不懈努力,勇於突破,不斷

追求更高更好”的深刻影子。

不過,胡適雖然“滿身刀子,把把鋒利”,可是時代弄潮,

造物弄人,先後經曆過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抗日戰爭的胡

適,雖然曾經掌舵北大,遠赴美國,隻留下一句“我雖在遠,決

不忘掉北大”這訣別之言。

或者,胡適之於北大是一個遺憾,使後人無不感慨“錯過了

胡適,中國錯過了 100 年”,不過,胡適的精神猶在,北大依舊

以寒梅傲雪的姿態一路向前,成為培育莘莘學子的重要搖籃,成

為廣大年輕人心中的夢想。

2014 年,“站著上北大”刮起了旋風,全因這位站著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