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別吝嗇適當的鼓勵。
許多女秘書都比較願意為男上司效勞,因為她們覺得女上司愛雞
蛋裏挑骨頭。還有,大家都是女人,應該有同等的權利,所以無形中
對女上司有一種排斥心態。
假如你是一位女上司,麵對這種秘書小姐,請花多點時間去思考。
不要總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對方,即使你經常自願超時工作,也不應
強迫對方跟隨你。就待她如工作的夥伴、在適當時候讚賞她,間或請
她吃午飯,以表示你欣賞她的工作態度和多謝她的合作。
切記不要請她為你做私人事情,但一些秘書事務可不能忽視,如
打字、簿記、入檔案等。避免過分控製她的工作方式,隻要她能如期
替你做好一切,使你無後顧之憂,就夠理想了。
此外,在對方的私事上也要多注意一些。例如對方病了,買了新
衣服,換了化妝品等等,別忘記問候或讚賞她。這樣,你們之間就不
僅僅是上下關係,還更像朋友一樣友好。
作為管理者,把下屬當作朋友,下屬會覺得受到重視、尊重,做
起事來必然會格外賣力,這樣大家合作起來就會更加得心應手。
¨ ¨ 對下屬多進行感情投資
講究情義是人性的一大弱點,中國人尤其如此。“生當隕首,死
當結草”、“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無一不是“感情效應”的
結果。為官者大都深知其中的奧妙,不失時機地付出廉價的感情投資,
對於拉攏和控製部下往往能收到異乎尋常的效果。
韓非子在講到馭臣之術時,隻說到賞罰兩個方麵,這自然是最主
要的手段,但卻很不夠,有時兩句動情的話語,幾滴傷心的眼淚往往
比高官厚祿更能打動人。因此,感情投資,可謂一本萬利,是一種最
為高明的統治術。
富有人情味的上司必能獲得下屬的衷心擁戴。
吳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他在擔任魏軍統帥時,與士卒同
甘共苦,深受下層士兵的擁戴。當然,吳起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讓士兵
在戰場上為他賣命,多打勝仗。他的戰功大了,爵祿自然也就高了。
有一次,一個士兵身上長了個膿瘡,作為一軍統帥的吳起,竟然
親自用嘴為士兵吸吮膿血,全軍上下無不感動,而這個士兵的母親得
知這個消息時卻哭了。有人奇怪地問道 :“你的兒子不過是小小的兵
卒,將軍親自為他吸膿瘡,你為什麼倒哭呢?你兒子能得到將軍的厚
愛,這是你家的福分哪!”這位母親哭訴道 :“這哪裏是愛我的兒子呀,
分明是讓我兒子為他賣命。想當初吳將軍也曾為孩子的父親吸膿血,
結果打仗時,他父親格外賣力,衝鋒在前,終於戰死沙場 ;現在他又
這樣對待我的兒子,看來這孩子也活不長了!”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有了這樣“愛兵如子”的統帥,部下能不
盡心竭力,效命疆場嗎?
吳起絕不是一個通人情、重感情的人,他為了謀取功名,背井離鄉,
母親死了,他也不還鄉安葬 ;他本來娶了齊國的女子為妻,為了能當上魯
國統帥,竟殺死了自己的妻子,以消除魯國國君的懷疑。所以史書說他是
個殘忍之人。可就是這麼一個人,對士兵卻關懷備至,像吸膿吮血的事,
父子之間都很難做到,他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幹,難道他真的是獨獨鍾
情於士兵,視兵如子嗎?自然不是,他這麼做的唯一目的是要讓士兵在戰
場上為他賣命。這倒真應了那一句名言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作為上級,隻有和下級搞好關係,贏得下級的擁戴,才能調動起
下級的積極性,從而促使他們盡心盡力地工作。俗話說 :“將心比心”,
你想要別人怎樣對待自己,那麼自己就要先怎樣對待別人,隻有先付
出愛和真情,才能收到一呼百應的效果。
日本著名的企業家鬆下幸之助就是一個注重感情投資的人,他曾
說過 :“最失敗的領導,就是那種員工一看見你,就像魚一樣沒命地逃
開的領導。”他每次看見辛勤工作的員工,都要親自上前為其沏上一杯
茶,並充滿感激地說 :“太感謝了,你辛苦了,請喝杯茶吧!”正因為
在這些小事上,鬆下幸之助都不忘記表達出對下級的愛和關懷,所以
他獲得了員工們一致的擁戴,他們都心甘情願地為他效力。
公元 742 年,唐玄宗連下三道詔書,征召大名鼎鼎的詩人李白入京。
李白這一年 43 歲,他畢生都向往著建功立業,以為這一回總算可以大展
宏圖了,於是,意氣風發地來到了長安。唐玄宗在大明宮召見了他。
封建時代,皇帝召見大臣,氣派是十分尊嚴的,他端坐禦座之上,
居高臨下,而臣下則要一路小跑至他的膝下,行三跪九叩大禮,俯首
稱臣。而唐玄宗這一次召見李白,這一切森嚴的禮儀全都免除,他親
自坐著步輦 ( 一種由人抬的代步工具 ) 前來迎接。當李白到來時,他從
步輦上下來,大步迎了上去 ;迎入大殿之後,又以鑲嵌著各種名貴寶
石的食案盛了各種珍饈佳肴來招待李白,大約是怕所上的一道湯太熱,
會燙著李白,唐玄宗竟然禦手親自以湯匙調羹,賜給李白,並對他說 :
“卿是一個普通讀書人,可你的大名居然傳到我的耳中,若不是你有著
超凡的詩才,怎麼能做到這一點?”
接著又賜他一匹天馬駒,宮中的宴會,鸞駕的巡遊,都讓李白陪
侍左右。
一個普通的詩人,無官無職,能夠得到皇帝的召見,賜宴,已是
非常的禮遇了,而降輦步迎,禦手調羹,更是曠古的隆恩。雖然李白
這一次來長安,在仕途上並沒有多大發展,最後還被客客氣氣地趕出
了長安,但唐玄宗的這一次接見,卻在李白心中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
象,使他終身引以為豪,至死都念念不忘。
民國年間,袁世凱在統禦部下方麵也很注重感情投資。
早在小站練兵時期,他就從天津武備學堂物色了一批軍事人才。
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個人 :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後來都成了北洋
係統中叱吒風雲的人物。袁世凱為了讓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供其利
用可謂煞費苦心。
袁世凱在創辦新軍時,相繼成立了三個協 ( 旅 ),在選任協統時,
他宣布采用考試的辦法,每次隻取一人。
第一次,王士珍考取。
第二次,馮國璋考取。
從柏林深造回國的段祺瑞,自認為學問不凡,卻連續兩次沒有考
取,對段來說,隻有最後一次機會了。第三次考試前,他十分緊張,
擔心再考不上,就要屈居人下,心中十分不快。
第三次考試前一天的晚上,正當段祺瑞悶悶不樂地坐著發呆時,
忽然傳令官來找他說是袁大人叫他去。段祺瑞不敢怠慢,立即前往帥
府,晉見袁世凱。袁世凱令他坐下,東拉西扯,說了些不著邊際的話。
臨走,袁世凱塞給段祺瑞一張紙條,段祺瑞心中的納悶,這紙條是什
麼呢?又不敢當麵拆開看。急忙回到家中,打開一看,不覺大喜,原
來是這次考試的試題。
段祺瑞連夜準備,第二天考試時,胸有成竹,考試結果一出來,
果然高中第一名,當了第三協的協統。
段祺瑞深感袁世凱是個伯樂,對於自己有知遇之恩,決心終身相報。
後來,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都成了北洋軍閥政府的要人。段祺瑞
談起當年袁世凱幫他渡過難關的事,仍感恩不盡,誰知馮國璋、王士珍聽
了,不覺大笑,原來王、馮二人考試時也得到過袁世凱給的這樣的紙條。
袁世凱這種辦法,既可以使提拔的將士報恩,又能使沒升官的將
士心服口服,便於統率,還給被提拔者創造了很高的聲譽。由此可見,
袁世凱在玩弄權術上是個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