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在精不在多
一個人的優越與否絕對不是光憑嘴上功夫就能展現的,如果你真的夠好,不用你自己說,別人也會看出你的好。
俗話說得好,最響的瓶子,裝的往往隻有半瓶水。而最自以為是的人,會的通常也隻是一些皮毛。他們看似什麼都知道,可就是沒有聽過“獻醜不如藏拙”這句話!
科特勒曾說:“驕傲自大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裏毀滅自己。他一味地對鏡自賞,自吹自擂,遇事隻會浮誇賣弄,到頭來卻隻是事事落空而已。”
要讓一個夜郎自大的人看清自己的嘴臉,隻有用別人的驕傲給他做鏡子。倘若對他卑躬屈膝,隻會助長他的氣焰。
有一個秀才借住在寺廟中讀書,他驕傲地認為自己才高八鬥,因此常找一些機會和趙州禪師抬杠。
“禪師,我佛慈悲,向來不願意違背眾生所求,是不是真的?”秀才問道。
趙州禪師懷有詐地回答:“是的。”
秀才狡黠地進一步說:“那麼,如果我想要您手上的禪杖,你應該不會吝嗇而拒絕我的要求吧?”
“我怎麼能給你呢?君子不奪人之所好。你讀了這麼多書,難道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嗎?”
秀才自知理虧,但仍不服氣地強辯道:“我不是君子。”
禪師正色說:“那我也不是佛。”
秀才受了一肚子窩囊氣,自然不肯善罷甘休。隔了幾天,當他坐在大廳裏休息時,趙州禪師從他身旁走過,而秀才竟然不理不睬。
禪師有些生氣地教訓他:“年輕人看到長者過來,怎麼不知道站起來?這是最基本的禮貌啊!”
自認為很通曉禪機的秀才說:“我坐著行禮,就等於站起來行禮。”
趙州禪師聽了沒有加以反駁,他忽然伸出手,重重地打了秀才一巴掌。
秀才被突如其來的一巴掌嚇倒,臉上一陣青一陣白,接著捂著自己的臉怒喊道:“你憑什麼打我?”
隻見趙州禪師雙手合十,然後說道:“既然你坐著如同站著,那麼我打你就如同沒打你。”
說完之後,趙州禪師緩緩轉身走開了,大廳裏隻留下了為自作聰明而感到懊悔不已的秀才。
富蘭克林曾說:“爭辯是兩個人的遊戲,然而它是一種奇怪的遊戲,沒有任何一方曾經贏過。”如果隻是逞一時的口舌之快,就算把別人批評得體無完膚,讓對方啞口無言,也不能夠代表你處處都比他優越,不是嗎?充其量也不過說明了你“好辯”“口才好”“能言善辯”而已,但是卻更加證明了你“小氣”“沒口德”“斤斤計較”等負麵的性格。
人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凡人皆有其長處,也難免有短處。給人留麵子就是給自己留後路,俗話說:“人有臉,樹有皮。”這所謂的“臉”,就是一個人的自尊和尊嚴。
在交談中,要極力避免說別人的短處,也不可刺探別人的隱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每個人自尊心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對於那些自尊心較強和敏感的人,你最好小心說話。
傷人自尊是最令人難以忍受的,一般人不會這麼做,否則不僅使別人的自尊受到損害,而且還表現出你品德上的缺陷。更不可知道了別人的一點點短處,就逢人宣揚。
在這裏,你要明白的一點就是,你知道的關於別人的事情並不一定可靠,也許另外還有許多隱情不是你所熟悉的。如果你貿然將你所聽到的片麵之言大肆宣揚,所得到的結果不是顛倒是非,就是混淆黑白。俗話說:“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話說出口就收不回來了,一旦事後你徹底地明白了真相,你還能進行更正嗎?必定會後悔。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複雜的,若不知內幕,就不要信口開河。而現實生活中有一種人,專好推波助瀾,把別人的是非編得有聲有色,誇大其詞,逢人就說,殊不知,世上有多少悲劇都是由此而生。
尼采曾說:“大家都容易犯一個錯誤——勇於為他人定罪,但事實上,是勇於對他人的過錯加以攻擊。”
會說話,就要有“心眼”,想要有一副好口才,最好為自己定下一條戒律:除了頌揚別人的美德,永遠不要議論別人的短處來汙辱你的口、汙辱你的人格,否則你將永遠找不到一個願意真心與你相處的朋友。
如果是別人向你說某人的短,你唯一的辦法就是“聽了就算”,像保守你自己的秘密一樣三緘其口,不做傳聲筒,並且不要深信這些片麵之詞,更不必記在心上。
和談論別人的短處一樣,也不可在背後批評別人,除非這是好的批評。說一個壞人的好處,旁人聽了最多認為你是無知,若無端說一個好人的壞話,人們就會覺得你心存不良了。 營銷思維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即使是在他們犯錯的情況下,也別以為他們錯了就可以隨意地數落。要知道,別人的短處,說不定就是自己的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