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全民合辦的區域性神廟劇場(1 / 3)

許多廟宇包括一些看起來規模不大的寺廟,興起於一地,但因其“神績”昭著,有時也借著一定的契機,影響不斷擴大,超越村舍局部區域而成為具有跨地區影響的神廟。這些神廟及其劇場得到跨區域、各階層的支持,也就成為大區域的信仰和活動中心。

第一節 廟宇概況

一、嵐縣白龍廟

嵐縣地處太原府西部,明代為中原與草原衝突之邊境,“吾邊民向苦胡也,而今又苦於備胡,殆有甚焉”。清代一統全國,始成腹地。明代,和興縣一起屬太原府屬岢嵐州。清代,與興縣都成為府直屬縣。第三章提到岢嵐、嵐縣、興縣三地因東與太原府郭以崇山峻嶺相隔,西、南、北三麵也是大山巨川,極其封閉。再加上氣候寒冷,經濟艱難,社會簡樸,風俗特殊。研究此自然文化背景之下的嵐縣白龍廟及其劇場,對整體認識太原府戲曲及劇場流布與變遷,具有特殊意義,是太原府西部地區的典型。

白龍廟坐北朝南,規模不大,順大萬山(因有白龍廟,當地又稱白龍山)之南麓,由西而東沿山腰擺開。先有禪房院一處,再平行沿山路到廟院,現存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均為近年重建,但院落布局仍沿舊製。現存碑刻16通,其中清代翻刻宋碑1通,元碑3通,清碑12通,民國碑2通。白龍廟因正殿後有泉,地基潮濕,加之“山中雲露封而木葉覆,土性太鬆,修理宜勤”。曆史上屢圮屢建,表達出當地人對白龍神的堅韌信仰。

白龍廟創建年代不詳,見於記載的最早修葺活動在北宋元豐六年(1083)。時任嵐州知、供備庫副使,被尊稱為“康公”者,因向白龍池祈雨成功,故“公易其像,而□廣其宮而大之,又擇其民之良謹者,以奉祠事”,並“條異以上,天子曰谘。享於克忱,爵號爰錫”,即請求宋神宗賜白龍神“靈淵侯”封號。

元代亦留下了修繕記載。至正二十八年(1368),因從春到夏,陰雨不斷,天致澇災,本州鎮禦奉訓□□(大夫)同僉將作院事兼達魯花赤伯不花、太中大夫同僉河南行樞密院兼知州□(趙)中又於農曆六月一日祈於靈淵侯神祠,結果“風起西北,雲散東南,赫日炎炎”,於是“二公感神靈貺,複湣,祠宇塑像,□□(曆年)侵遠,剝落摧殘,其心惻然。遂捐己俸,鳩材命工,重為修飾。不旬日,而聖像祠□(宇)廊廡煥然一新矣”。這年已是元朝在中原統治的最後一年,此時王朝風雨飄搖,即將傾覆,官員仍有此舉動,殊為不易。

明代沒有留下碑記,清碑多有追述。明前期白龍神也被納入國家祀典,白龍廟一定繁盛。但“迨正德之朝(1506—1521),世遠□年湮,祭遂寢焉,至後止有廟祠”。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新建庵觀佛殿數座,以壯觀焉”。具體任期不可考的嵐縣訓導吳瑾所作《題靈淵顯應》詩中,有“鬱鬱鬆杉聳翠餘,萬山深處結神廬”之語。

清代則多次維修改建。康熙四十六、七年(1707—1708)間,“複建白龍神祠一座”。乾隆二十二年(1757)到二十三年,因不滿足於“今神棲止一正殿,後偪懸崖,既無基以建寢,前臨絕壑,亦無地以容祊”的舊貌,擴建東西配殿。“既葺新其正殿,而移山神祠於廟外,辟其基址,除其鞠茂,起建左右兩廡,為間各二,數楹各三”。道光元年(1821)再次重修。鹹豐六年(1856),在對正殿進行小修、新建了碑亭的同時,重點解決殿後泉水侵蝕的問題。挖井將水位降低,並導引從旁流走。還“坼蓋樂樓,增修戲房,或加或減,半因半創”。光緒二年(1876)起連續三年的大旱結束後,民生逐漸恢複,遂於光緒十年再次重修。“殘缺者補之,朽者易之,廊殿垣墉,煥然一新”。光緒二十二年、三十四年又兩次重修。

民國年間也有兩次較大維修。

白龍廟規模不大,但名聲遠播。宋、元有載的兩次祭祀活動都由州牧主持。明代被載入《永樂太原府誌》:“白龍祠、靈淵侯祠在大萬山,宋時所建,中有龍池,旱則祈禱。”

有記載的近一千年以來,主要由於環境原因,白龍廟頻毀頻建,始終沒有廢祀,其根本動力就在於當地人對白龍神崇信不渝,並以實際行動支持。

二、崞縣石鼓祠

原平市位於山西北部。漢置崞縣,屬雁門郡。北魏為石城縣。隋開皇十六年(596)改為平寇縣,大業初複為崞縣。元升為崞州。明洪武時改州為縣,屬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後屬代州。1958年改為原平縣。崞縣故址在今原平市北17.5公裏崞陽鎮。有天涯山,“高十餘裏,盤踞十餘裏。其形類蓮花,俗呼為蓮花四峰,上有石,其形如鼓。元遺山題詩雲:‘喚起山靈捶石鼓,玉女湘妃出歌舞。’”石鼓祠即位於原平市東9公裏的子幹鄉張家莊村附近。北靠天涯山,西倚石鼓山、蓮花山。張家莊現有居民500餘戶、2200多口,主要以務農和外出打工為生。

現存石鼓祠坐北朝南,為二進院,裏院有正殿“石鼓殿”、東配殿“龍王殿”、西配殿“觀音殿”,頭進院有前殿“問事廳”、鍾樓、鼓樓、戲台、碑房、禪房等。前後院現存古碑34通,其中明代碑3通,功德碑25通。

石鼓祠地勢北高南低,由南麵戲台向北,經過21.43米的院落後地勢陡升,階條石砌邊為高台,當心設十七階踏道。踏道上下兩側設四座高石旗杆,杆上飾以錢紋、萬字紋石鬥、串珠等。上兩杆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立,下兩杆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立。踏道上下還置石獅兩對。台設石護欄,望柱上飾以小獅、壽桃等。台上長一株樹圍2米、樹幹高2.5米、通高約5米的酸棗樹。據推測約有1200年的壽命。當地人認為此樹具有神性,懲罰行為不端者時,將其綁縛於樹上,其人即會得重病。酸棗樹為原平市級保護單位。正殿與東、西配殿間設八字影壁。影壁壁心置琉璃團龍,磚雕屋簷、脊,頂置筒瓦。正殿前有磚雕香樓一座,高2.55米,十字歇山頂,三層,底座為須彌座。第二層四周設圓柱,第三層為亭,四麵設拱券門洞,磚刻鬥栱。

石鼓祠創建時間無可考,北魏時可能就已存在。據《魏書》記載:“秀容(郡)永興二年(410)置。有秀容城、原平城、肆盧城、石鼓山神、女郎神、金山神、護君神、風神”。其時今原平界屬肆州秀容郡,這裏所指石鼓山即今日原平石鼓山無疑。這項記載隻言“石鼓山神”,未指明有廟,但有神當以廟棲。如果這個推斷成立,則石鼓祠創建時間可上溯到北魏時期,即公元5世紀初。能夠載入正史,足見當時名聲較大。現存祠裏明成化六年(1470)碑還載:“然而是廟也,乃本莊長山縣主簿張永智先世祖始建。始建之時,用搭連肩土苦修,及其善終後,就將其真胎塑於廟東傍,如平生肩土之像。”追述建廟時的一些具體情景。

金天會間已確切存在,其時廟的規模可能隻有一座正殿。現存石鼓祠的三通明代碑都提到天會三年(1125)對廟的修葺。其中正德六年(1511)由邑庠廩膳生員賀繼芳撰《重修石鼓大王廟記》還提到此說之據由:“考之舊碑,重修於天會三年。”即天會以前此廟即存在,且憑據的是當時尚存的“舊碑”。《金史》有“崞有崞山、石鼓山、滹沱河、沙河”的記載,確切地指明當時就叫石鼓山,且在崞縣,可作以上碑載的佐證。

蒙元時期沒有留下碑記,但可能是該祠主神發生變化的重要時期(下文專述)。當地傳說祠建於元代。新修《原平縣誌》直接結論“元延佑四年(1317)建祠”。此說依據正殿“石鼓殿”匾上“大元國延佑四年”字樣,及《光緒續修崞縣誌》中“相傳元時”雲雲。前者隻是製匾時間,後者明言“相傳”,沒有確切證據。

明代數次擴建與修葺,定型了基本格局。天順六年(1462)至成化六年(1470),增建南殿,即問事廳,並築高牆以護之內外。弘治十七年(1504)重修時,“本村父老常文璘等特命工鐫石以砌其階。於是堂殿高聳於危坡”。大概是指增建前院南殿前台階。這次還在東配殿增塑聖母、五龍王之像;西配殿增塑後土子孫母像。由此基本形成了今日所見之殿堂格局及每殿之功用。嘉靖十六年(1537)“於南殿、東西兩廊俱更其新瓦新脊……複建其鍾鼓二樓……又於殿側建立禪室一所”。

入清以來仍是多次修建,並最終形成今日所見麵貌。廟裏存清順治九年(1652)《重修石鼓大王廟碑記》,惜字跡漫漶,難解其詳,但可確定這個時間修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十月初五日午後,當地發生地震,“地且迸裂,或出泉,或出沙,人皆露處”。地震後,康熙二十四年(1685)“將前後正殿補修,東西兩楹並鍾樓一所重為新整”。還特別“眾議於廟前又建樂樓一座”。這是該廟建戲台的開始。康熙五十四年(1715)又新建牌坊一座。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至五十三年(1788)間,對前後殿、東西配殿、樂樓、牌樓進行整修,並將鍾鼓二樓各前移建方丈。新建藏山水草廟一所,前廈一座,以及出入門洞,內外石簷、禪房、戲房。這是一次全麵的修繕與增建。此次將石鼓祠麵積也進行了擴充,碑尾有“施土地主麻寶元”字樣。基本上奠定了石鼓祠的規模。乾隆五十七年(1792)又新添石獅。今問事廳前有大石獅一對,東獅背刻“大清乾隆”,西獅背刻“五十七年”,應是碑中所載物。東配殿大梁下皮題:“時大清雍正十年(1732)歲次壬午月丁卯日吉時扶梁謹記”,西殿梁題字跡難以全辨,但可看出“雍正十年(1732)……扶梁重新增廣……”。既“扶梁”,又“增廣”,可見雍正間改建過。道光十一年(1831)又對牌坊進行修整。同治三年(1864)春至七年(1868)夏,進行了廟史上最大的一次修葺,形成了石鼓祠建築的最後、也基本上是今天所看到的麵貌。

三、太原縣太山寺

太原市晉源區為古晉陽地,西漢時初置晉陽縣,為郡治、州治所在。北齊分置龍山、晉陽二縣。隋開皇十年(590)改龍山為晉陽,郡治;晉陽為太原晉陽。唐時二縣皆府治。宋毀晉陽古城,廢二縣,改為平晉縣。明洪武八年(1375)改為太原縣。清因之。

太山寺位於太原市西南20公裏的風峪溝北側太山南麓,明清時由風峪黃冶、王家莊、田家莊、周家莊、鷂子莊、魏家店、趙家山、程家峪等八村共辦。

太山寺坐北麵南,順山坡逐級上升,由下、上二院組成。下院中軸線上最南端為舞樓,再北上緩坡為懸山頂山門一間。進院北上12級台階到正殿,共兩層,底層為“三大士”殿,是出木構前廊的石砌窯洞,窯洞內為橫向拱頂,後壁中部挖小窯、左右略凹進,分別砌神龕供神像,中“南無觀世音菩薩”,東“南無文殊菩薩”,西“南無普賢菩薩”。上層即窯洞頂部為“佛祖閣”,木構硬山頂三間,通麵闊7.9米,其中明間2.6米,通進深3.3米。左右偏殿各窯一孔。左右配殿各套窯三孔,現西為辦公室,東為法物流通處。山門左右為鍾鼓樓,均為懸山頂,四角柱為粗壯之八角石柱。院裏存無字唐碑一通,唐代八角石經幢一座,有古槐、柏、鬆五株。下院南北深遠,長19.5米,東西窄促,寬9.92米,類似民居之“晉陝窄院”。在連排窯正殿、配殿、齋堂之頂部,“佛祖閣”西側存舊磚雕小閣樓,額刻“麵然大士”。又有東、西跨院各一處,西設“齋堂”窯洞三孔,東建卷棚頂房三間。院北山峁上有磚砌拱券門之“皇姑洞”。隔山峁爬山道達上院,居中為觀音閣,左右配殿各硬山頂一間。殿後有洞,額題“蓮花寶洞”。觀音閣院前台階下小院置小閣供山神。上院東側10多米處有唐佛塔地宮遺址,20多米處有龍神祠。殿為窯洞,出新建抱廈,殿內泉水流出聚為深潭。寺之西山梁上存“塔林”,其中明正德九年(1514)“第十四代住持禪師□寶玦壽塔”、時間不可辨識的“第十五代住持珍公寶山壽塔”和民國時期“超凡大師”塔尚存,均為磚塔,前二塔剝落損毀嚴重。另有地上橫臥八角碑體,刻字中有“開山主持本縣僧會滑岩禪師靈塔洪武五年(1372)丁未月壬寅日”,塔已毀。太山寺現共存古碑12通,其中1通隻剩殘段。

太山寺創始於唐代。寺裏現存1通因分化、文字已完全消失的古碑,螭首雕刻有二龍戲珠圖案,極其古樸,據介紹為唐碑。還存有唐文德元年(888)八角經幢,高64厘米,幢首題“大方廣佛華嚴經之幢”。寺之創建年代,現存明清碑刻多有追述。如明萬曆八年(1580)《新建泰山觀音堂》碑雲:“唐景雲元年(710)始建。”清乾隆四十年(1775)《新建鍾鼓樓記》有“太原城西八裏有寺曰太山,肇造於景雲”之語。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原邑太山寺新建樂樓碑記》提到:“有唐景雲元年及前明萬曆間修葺碑記。”或者當時尚存的碑刻有更直接的記載。2008年5月8日,在寺裏發現佛塔塔基,從其地宮中出土保存佛祖舍利的石、木、銅、銀、金五重棺槨,石棺上存有多位供養人姓名,經有關專家考證為唐武則天時期(690—704)遺物,證明唐時早於景雲年間這裏就有了佛教建築,或者啟建於武則天時期,到景雲元年(710)建成。因從地宮遺物看,此次興建規模大,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原邑太山寺新建樂樓碑記》追述了太山寺之曆代興衰:

予唯太山之名始見於沈約《宋書》,而寺建於唐景雲元年。五代時,有山民石敢當天以勇略顯於北漢之際,而山益有名。後寺間圮,繼修於金代。元明以來,隳廢幾盡。國朝乾隆初,崔君先人熠公倡眾興複。嗣後累加修飾,規製亦略備矣。

可知金代有過修葺,元代則幾近敗廢,僧殘寺墜,僅有石銘為遺跡。

明時大力振興,洪武六年(1373)營主體院落,時稱“上中二寺”。“明洪武二十四年,並觀音、童子五寺入焉”,為寺院規模大擴展的時期。正德十六年(1521),僧人悟德主持重修,“僅能葺其敝而已”,即隻是對破損之處的小型修葺。參照塔林現存碑文,可知此期寺廟確實比較興盛。嘉靖十七年(1538),當地人王化出家資五十餘兩,創建觀音閣,“團殿一座,翼堂四楹,前設鍾樓寢室,則植檜柏環”。“後人造石洞於殿後,設郭氏之遺像,固後樂觀,而郭氏之向善所致亦不可誣”,“郭氏”即王化之妻。此石洞即“蓮花寶洞”,磚製額板上刻洞名外,引題“隆慶二年(1568)五月吉日造”,落款“修造信女如善”。這次修建,拓展了主體院落。嘉靖年間還發生寺產被杜廷玉、牛伏銳等“強梁”侵占的事件。嘉靖十八年(1539),寺僧了賢向巡按王告發,由官府踏驗本山及下院、西寺,收回被占寺產。迨嘉靖四十四年(1565),殿廡更圮而佛像幾毀,舉數年之工再次修建。“見其殿堂門廡,粉堊丹漆,像以金妝,壁墁水陸,每每工致而廟貌恢弘,燦然就新。諦觀疇昔大不侔矣。且寺之界山,東抵護寺坡,南抵天河,西抵拖碑溝,北抵小狼溝”。這是碑載明代規模較大、也是最後一次修繕。

現存觀音閣為八角攢尖頂,應為原構,乾隆初年重修過一次:“複以餘資重修攢殿一所,旁列文殊普賢。”1940年日本學者水野清一、日比野丈夫考察時發現“簷下還有乾隆匾額”。閣頂部為琉璃瓦、琉璃脊,頂設寶珠,各脊走獸俱存。外簷每角設柱,收分明顯無卷殺,側腳。角柱間距離3.27米,周長26.16米,柱高3.1米,素平礎。裏對應設裏柱一周,高於外簷角柱,覆盆礎。外簷設闌額與普柏枋,截麵均為矩形,在角柱相交並出角柱垂直截去成丁字形。普柏枋上置鬥栱,每間四朵,補間鋪作各兩朵。單杪四鋪作,轉角鋪作出45°龍頭式斜栱,耍頭與斜栱上之枋木以把臂栱相牽固定。裏轉單杪四鋪作,偷心造。角柱與對應裏柱間以轉角鋪作耍頭後尾與枋木相牽,裏柱間又以槫相連形成第二層八角,補間鋪作耍頭後尾挑於第二層八角架,老角梁置裏柱端頭,再升向上端與各槫一起以雷公柱聯結為第三層八角架。上走陽馬,彙聚於頂部雷公柱,形成攢尖頂。方磚墁地,當心間設木槅扇門一道四樘。裏柱間設木製護欄,成內廊砌神台,兩側或坐或站十八羅漢神像,均已殘。靠後壁設蓮花座供西天三聖,地麵正中置蓮花座,上有神像殘片,原塑應為菩薩。另懸塑並彩繪雲天、山川、樓閣,置小神像多軀。整體上雕飾華麗繁複。

清代見於記載的主要修繕在乾隆年間。鑒於“經明季之亂,鞠為茂草”的狀況,乾隆元年(1736),誥封奮武郎崔熠糾風峪八村李思旺、王花等大戶出資,竭力修建,至乾隆八年(1743)九月工始告成。“新建正洞三楹,塑玉皇聖像一尊,洞之上傑閣巍然,繪古佛於其中,閣之下配洞各三列東西於其旁”,“複以餘資重修攢殿一所,旁列文殊普賢,二刹並,龍王廟與寺齊輝”,現存山門走馬板上題:“乾隆丁巳(案:乾隆二年)仲旦,山林古刹,重建人崔耀等立。”下院佛殿脊枋題:“乾隆三年歲次戊午蒲月上浣吉日扶梁,總理功德主崔熠重建。”這次約費千餘金,是大規模的修建,今下院的主要建築及布局由這次成就,還對觀音閣重修,最終形成現存廟貌。乾隆四十年,崔熠的後代崔大典、崔大觀等,仍糾風峪八村郭淩雲、侯位、薑貴貞、郭朝金、梁景元、侯珠、鄭廷祥、周有良等,修複鍾鼓二樓。乾隆四十八年,“因就正殿旁基為兩翼洞,護以軒楹,與殿之深廣相配”,建起了用作接待遊客信士的客室,即現存偏殿窯洞。乾隆五十七年,“遂迎龍神妥侑於太山廟”。第二年又新建了樂台。光緒二十二年(1896),知縣楊舫捐資重修昊天上帝廟,惜今已不存。

道光《太原縣誌》卷首有一幅《太山圖》,寺之整體布局與現存一致。據碑刻記載,乾隆四十八年即在正殿兩側啟建客室,今存二層硬山亦存乾隆間梁題,可知縣誌所載圖不確切。但此圖在今發現唐塔地宮的位置有一座三開間硬山頂建築,根據相同位置現存清光緒二十二年無題碑記述重修昊天上帝廟的情況看,應該是昊天上帝廟。

太山寺興建於晉陽最輝煌的唐代,曆經滄桑,幾經興廢,特別是經曆宋初晉陽古城被焚毀,晉陽地區由盛而衰的曆史拐點,在明清時期重新興起,具有重要的曆史研究價值。

第二節 跨區域各階層的支持

超越村舍的地區性廟宇,也必然獲得跨地區的支持。同時也超越鄉村民眾,實現社會更多階層的參與。

一、全縣民眾共建

白龍廟是嵐縣全縣的信仰中心。曆代上自官紳,下至民眾,無論一集團、一村社、一家族、一個體,男女老幼,或祈雨,或祈晴,或祈福禳災,或出於恐懼,或從眾隨大流,都對白龍神頂禮膜拜。

白龍神既有“靈淵侯”之封號,又被納入國家祀典,曆代地方官都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