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廟及其劇場的興辦,其基本的動力來自於民間宗教信仰與習俗。普通民眾一直是各類神廟的基本支持力量,廟宇的新建、改建、維修、舉辦廟會及各種活動都需要有人籌集資金,還需要有人組織。自然地,民間廟宇一般由村舍舉辦,但因花費較大,往往由鄰近村莊合辦。下麵以陽曲縣黃花洞神廟、清徐縣香岩寺、陽曲縣徘徊寺為例,作一些具體分析。
第一節 廟宇概況
一、陽曲縣黃花洞神廟
黃花洞神廟位於陽曲縣東黃水鄉洪峗山深處,距縣城17公裏,由南麵山口名石門北向到廟前,需走5華裏崎嶇山路,稱“蟠龍砂道”。洪峗山風景壯偉而不失秀麗,現存碑刻中多有讚賞:“見有峨然而深秀者,名曰洪峗。乃為之跋巉岩攀峻嶺,徘徊四顧,景物天然,一一在於目前也。牛心碯、石門峪朝顧為美;青龍背、白虎山坐向尤奇。悠悠綠水,朝生雲而暮生霧;疊疊崇山,春發潤而夏含花。佳木秀而青蔥可掬,野芳美而暢茂堪誇。”
“蟠龍砂道”入口處有觀音閣,中途路旁建“山神土地廟”。黃花洞神廟建在“蟠龍砂道”盡頭折彎處峭壁危崖之上,坐北朝南,前臨深壑。廟跨壑與斜對麵折彎路旁新補建戲台相望。廟為上下二層院,下層院又分兩進,由西入山門後,頭進院靠崖從西到東為新建客房小二樓兩幢,僧舍石窯洞三孔,“軒轅殿”一間,暫空房一處,左配殿“白龍殿”一間。院落寬17.4米,深6.08米;裏院北側正殿“三霄殿”三間,麵寬2.24米,進深2.1米。左右各配房一間。院落寬7.88米,深1.99米。裏院正殿背後崖底有洞三穴,裏麵各有簡陋供具,但不知所奉。登30餘級台階進門洞入上層院,門洞額存萬曆二十三年(1595)“重修石牆山門”壁碑。上層院前沿有高峻之石砌護坡,整體上就是一處開口較大的洞,即“黃花洞”,洞底略平即成院。靠洞後壁建正殿“觀音殿”三間。其西側又有套洞為“天仙聖母”洞,洞頂建閣,洞口設石拱券門,上嵌乾隆十三年(1748)“天仙聖母碧霞元君”石匾。東配殿“關帝殿”一間,西配“馬感祖師洞”,院南靠牆麵北設韋陀小閣。另外,廟所在山之東,隔深穀對麵山岩壁存有數處石窟遺址,當地人稱“天佛洞”。據看廟老人介紹,山上共有八洞,除上文已提到的聖母洞、馬祖洞、千佛洞外,還有六仙洞、青龍洞、黃龍洞、黑龍洞、白龍洞,但後五洞確切位置不清。據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陽曲縣誌》載:“黃花山古洞,城東北八十裏東黃水村東北,巉崖峻峭,鬆柏蒼然,上有天佛洞、地佛洞、馬趕祖師洞,多著靈跡,有傅山題‘黃花山’三字匾額”。洪峗山是神靈的世界。廟內現存明清碑碣40餘通。
黃花洞神廟可能創建於唐代(618—907)。現存明嘉靖四年(1525)《重修觀音堂記》碑有“啟建唐時”之語。但此項記載是否有依據,以及確切的創建時間均不可考。
明代有廢有建,廟的規模限於上院黃花洞。明弘治元年(1488),因屢遭雨水衝刷,“見將殿台階址,俱各倒塌崔崩,有損聖像”,“首僧德安等玩遊至此,特見漸朽在邇,沿村跪,善信人等各發虔心,善舍資財布施,兼覓工力采石修幫砌甃壘,久置堅固,以成釋業”。主要是以磚石護坡固基。到“嘉靖初年被毀頹壞,廢為荊棘之場”。乃於嘉靖四年(1525)增修,“仝備□妝其始也”。萬曆二十三年(1595)重修石牆山門,此山門為今上院入口。萬曆二十三到二十四年“糾工趨事,廢者修,墜者舉,缺者增”,“佛殿三楹,以當其尊,聖母七十四祠,以列其後。右新建馬祖石洞一楹,左立僧舍一間,燦然亦新。前以阿台,簷垣墉階,無不巍然光森然備修焉”。從中可知這時廟址仍隻有上院,即所有建築都在黃花洞。重修了佛殿(指觀音殿)、聖母洞,新建了馬祖石洞,今關帝殿位置則是僧舍。
入清以來,屢有修繕擴建,拓展下層院落,廟宇功能更加健全。康熙八年(1669)“有耆頭張九、田籠、賈拯誌重修,而善功德聞聲響應,捐資告工,不逾月而告成焉。至於諸曹聖像更新莊嚴”。康熙十五年(1676)又金妝聖像。康熙二十二年興建客舍。“向所謂嚴寒者,而今不慮其凜凜也;向所謂暄暴者,而今不慮其炎炎也;向所謂陰雨莫被者,而今不慮其無棲止”。大概此時開始辟崖開拓下院,現存下院山崖明顯有鑿削痕跡。康熙五十年(1711)金裝千佛寶洞。五十一年朝廷蠲租免賦,第二年百姓稍覺寬裕,“乃議重修聖母寶洞,金裝七十四司諸神”。乾隆九年(1744)重修攀登千佛洞的踏道階,並彩飾聖像。“點翠張金,燦九天之色;藻繢裝飾,勝五彩之雲。兼之天梯一振,幸誕登之有路,□至寂寞之空”。同年,“裏人增建膳棚,重新聖殿,加塑神像”。光緒九年(1883)農曆六月到九月,“除金妝聖像、改建山門外,凡關聖殿、佛殿、白龍祠、馬祖洞、東西樓、樂亭、石門、山神廟、文昌、觀音閣各有補葺”。此時的規模布局已和現存一致。
現存觀音殿為硬山頂三間,明間略寬於次間。通麵闊7.1米,其中明間3.1米,通進深5.42米,簷柱高2.55米。灰脊灰瓦。圓木柱,鼓鏡礎。舊製出前廊,今將門窗改設於前簷柱間,裏存前金柱。前簷鬥栱為鬥口跳,出雲栱。內部梁架為四架梁對前單步梁,其中後坡一椽二架。四架梁上設二童柱分別承脊桁與前坡金桁。東西壁存佛教內容壁畫。新塑觀音菩薩坐像及左右協侍。
馬祖洞前設木構出簷以避風雨。關帝殿、三霄聖母殿等在原址新建。
限於地勢,黃花洞神廟院落狹小,建築仄逼。但因勢就形,布局完整,功能健全。
二、徐溝縣香岩寺
香岩寺位於徐溝縣西馬峪山之凹形南麓,現存廟宇建築十餘所,在凹形山腰裏橫向擺開。由西向東,入山門後,有建築遺址及橫臥石柱、石板,柱刻卷草紋圖案,原為關帝殿和妙道真君廟。再向東為石砌窯洞,正殿與左右配殿各三孔,上另加木構琉璃瓦頂,均一門二窗,無額題,當地稱“無梁殿”。正殿前簷石刻龍頭、象頭,石砌拱券門洞。門洞兩側雕刻護法神二軀,裏供“本師釋迦牟尼佛”像。前置石供桌雕刻細膩;形製相類但略小之西偏殿門額刻卷草。門兩側刻持寶瓶之佛像,裏供“地藏大士”。右東偏殿門額刻卷草,左右“日”、“月”圖案,“日”圖中有烏鳥,“月”圖中動物毀失,遺痕輪廓似兔。裏供“觀音大士”,當地人稱為“送子觀音”。其殿門前放小瓷娃二枚。觀音殿側是一座二層哨樓,概用作觀景。再東為二層樓閣,第二層建築縮小分正殿三間出廈,左右配殿各一間,為道觀。正殿供“太上老君”、“靈寶老君”、“元始天尊”。而後講經堂五間、禪室窯洞五孔。沿山腰折彎向東南數十步為石砌前簷、橫向式窯洞,裏供五龍神像,神台下出泉,門額題“龍宮玉液”。再前為下窯上閣建築裏麵分別有洞,下洞塑白龍神像,上洞千手佛像。寺下偏西山腰有狐神廟。樂亭則建在山下,與寺相對。現大運高速從山底穿過,將寺與樂樓分隔。香岩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存清代碑五通。《光緒清源鄉誌》卷首有“鹵嶺香嚴”圖,可作當時廟貌的參考。
香岩寺創建於金明昌元年(1190)。現存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重修香岩寺碑記》雲:“香岩寺之建,由來久矣。考之縣誌,其始建也為金明昌元年(1190)。”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修香岩寺新建狐神行宮樂樓碑記》也有類似的記載。查明《永樂太原府誌》:“清源縣,《太原誌》:龍神祠,在縣西一十五裏馬名山。廟下有洞,洞中有小池,遇旱祈禱。”《乾隆太原府誌》:“香岩寺,在馬峪山。金明昌元年建,周世科有詩。”
元、明兩朝的變遷,僅乾隆四十六年碑記其“有大字記其紀年也,為元泰定三年(1326),至若鍾鑄於正統九年(1444),地藏菩薩像鑄於正德十一年(1516),此皆其可考者也”。
清代兩次大修,另有一些小修葺。乾隆四十五年(1780),對將頹中殿之西南角、傾圮中的西殿重修,用石料將龍王洞牆壁加厚,將原並座一起的關帝與妙道將軍分祀。嘉慶九年(1804)“重修送子觀音閣及左右耳亭”。此次還改建客舍。道光二十五年(1845),再次修葺,並於“寺之岩腰建狐神行宮一所,澗底建演戲樂樓三楹”。
香岩寺在當地既是祈神祭賽之所,也是遊覽玩景之地。道光碑記曰:
當每歲桃花竟□□往往有騷人墨客、貴胄豪家登臨玩賞,或歌詠倡(唱)酬,或酒食征逐,超然豁然,曠如灑如,遊目騁懷,一望無際。遠則青疇連亙,□□赤錦平鋪。雖慣於尋芳,工於賦物者,極意寫景,亦無從而盡其致。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修香岩寺新建狐神行宮樂樓碑記》碑。
此前的乾隆五十三年六月,文林郎署徐溝縣事襄陵縣知縣德州趙大經與嵐縣知縣涿州人張玉緩、清源鄉學訓導介休人趙國讚、布政司經曆署清源巡檢事常熟人姚鍾英、原任巡檢滎澤經吳暉烈等同遊香岩寺時,還有感而發,撰寫《杯泉說》,親自書寫並勒石留存。
神廟的功能,我們過去更重視從信仰角度考察,位於風景秀麗之區的神廟,對人類心靈既有慰藉之功,亦有怡悅之效。這不僅僅是客觀存在的,也是被古人意識到而且很看重的。此其一例。
三、陽曲縣徘徊寺
徘徊寺在太原市北20餘公裏的陽曲縣泥屯鎮中兵村。其村今有約740人,居民主要以務農與打工為生。
中兵村內地勢高低錯落,徘徊寺位於村中高約10餘米的土台上,以石砌邊為護,上設高牆,外觀寺廟,頗顯巍峨。寺坐北麵南,現存二進院落。由南而北,山門外為戲台,頭進院有正北“觀音殿”三間,西側“聖母殿”五間,東側五間為碑房。二進院正北“大雄寶殿”三間,西側“呂祖殿”三間,東側龍王殿三間。院中存明正德六年(1511)石香壇一個,存古碑11通,其中最早者刊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
從碑刻記載看,此為寺、廟合體,“寺”即徘徊寺,“廟”為聖母廟,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廟創建確切年代已不可考,可追述至唐代。寺內公元2000年新刻碑稱“徘徊寺、聖母廟於明朝正統年間(1436—1449),由白馬掌十八村施銀建成”,不確。現存明萬曆四十四年《重建總司聖母廟並新建樂亭碑文》雲:“碑記剝落,其詳邈乎不可究矣。”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修徘徊寺、聖母廟碑序》亦提到“不知建自何代”。倒是《永樂太原府誌》的一條記載提供了極可重視的信息:“徘徊寺,在縣北中平社,唐社,元和二年(807)額。”其中“中平社”經與縣誌核對,並向當地調查,即為中兵村。結合萬曆碑“碑記剝落”之語互證,可見其確實年代久遠,可能建於唐代。
由唐至元之變遷不可考。
明代對寺廟進行了擴建。明初永樂年間(1403—1424)修府誌時將其收錄其中,可見在當時已影響較大。現存於二進院之石香壇為三層,底座六角,鏤小窟,中層為六角柱,上刻“明正德六年(1511)歲次辛未丁酉月(闕文)”及功德主姓名若幹。到萬曆三十六年(1608)至四十三年,因鄉耆義廣等不滿足於“其製度狹小,其殿宇淺隘”,且殘毀嚴重的情況,“欹者正之,損者補之,狹者廣之,無□增之”,進行較大規模的擴建,寺廟“較之疇昔恢宏之與狹隘大相懸絕矣”,然具體擴建情況不詳。現存大雄寶殿可能就是此次擴建遺構。另外此次還創建樂亭一區。
現存大雄寶殿為懸山頂,三間,通麵闊11.20米,通進深11.15米,平麵接近方形。屋頂坡麵比較平緩,舉折不高。灰脊灰瓦,琉璃瓦剪邊,琉璃方勝。脊刹、吻獸、垂獸均完好,但有些明顯為新補。台基磚砌,壓闌石砌邊。前簷柱較粗,素覆盆礎,其中角柱為0.53米高的石柱上接木柱。出前廊,但今已在廊柱間設窗。前簷柱頭設闌額,上置普柏枋並寬於闌額,出角柱頭垂直截去。上置八朵鬥栱,補間鋪作明間二朵,次間一朵,次間鬥栱間距明顯大於明間。五鋪作單杪單下昂裏轉雙杪,計心造,耍頭螞蚱頭。柱頭鋪作耍頭為梁頭,補間鋪作襯方頭後尾作秤杆挑下平槫。進深為五架梁對前單步梁,五架梁上以柁橔承平梁,上以蜀柱承脊槫,並通過合、叉手、丁華抹頦栱及叉手間的牽枋固定。上述鬥栱及梁架結構明代特征明顯。山牆、梁、槫上多存繪飾,有人物、花草、小動物、八卦圖案等。
入清以後,仍屢次修葺改建。康熙二十六年(1687)由於“寺廟為之坍塌,聖像亦為稱剝落”,鳩工修葺,“翻蓋殿宇,金妝聖像”。29年之後,於康熙五十五年又對“圮者再建,舊者更新”。這兩次都是維修性質,沒有擴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則再次進行擴建,“寺、廟分蓋前後,新添山門、兩廊”,成為二進院格局,徘徊寺與聖母廟各占一院。大體形成了今天所見之規模布局。雍正六年(1728)又完成了一次擴建,“遂展西廊,建南殿,又蓋鼓樓一間”。“南殿”,應為現存之觀音殿。嘉慶七年(1802)又完成了一次重修,但碑記僅言“故餘鄉重修徘徊寺、聖母廟”,未敘具體情況。道光二十六年(1846)也有過修繕,但記載此次重修碑之碑陽靠於牆體,碑文不易看到,不得其詳。到光緒十四年(1888)又對寺廟進行了翻蓋維修,並金妝聖像。此時已覺“寺院甚大”,沒有再行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