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曲縣位於太原市北。戰國時為趙狼孟邑,漢置陽曲縣。隋時以“文帝自以姓楊,惡‘陽曲’之號,故改名焉”,為陽直。唐武德七年(624)複名陽曲。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徙並州治於縣南之唐明鎮,金、元、明、清皆倚郭,故號曰“首邑”。
青龍鎮,今屬陽曲縣侯村鄉,由南到北分布於長約5華裏的溝川裏,兩側梁峁縱橫,溝裏楊興河由北到南沿村而後穿村而過,河之北稱為“河裏”,之南稱為“青龍鎮”。居中又有峁梁凸出,正所謂“河水瀠其下,崇崗踞其上,而崗之巍然特出者,東西實對峙焉”。現有1800多人口,東北距縣城黃寨鎮5.5公裏。青龍鎮“舊名青蒿嘴,以其地產青蒿故名”。實際是因為該村有一處背風向陽梁凹,一年四季蒿草常綠不枯。其更名為青龍鎮的具體時間已難以確定,隻知道直至嘉慶十三年(1808)時仍被稱作青蒿嘴村。清代時,“青龍鎮,陽直名都也,為南北往來通衢”,當時是北出太原城後,去山西北路忻州、平朔、大同以至蒙古、張家口、北京,以及東向去往盂縣及河北道路上的必經之地。青龍鎮距太原城50華裏,在當時以牛車、駱駝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條件下,這正是太原出發的商旅該歇腳的距離。當時陽曲設“東北路七鋪:司土窳、青蒿嘴、黃土寨、柏井、馬鋪頭、三和殿、石嶺關”,青龍鎮列其中。正是這種地理位置,催生青龍鎮在有清一代,成為太原周邊重要的商業集鎮之一。因過往車輛多,從“河裏”到“青龍”的坡道上,砌道青石板被磨出一寸多深的車轍凹痕。
青龍鎮店鋪林立,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修關帝廟時,捐資的本鎮店鋪有源興當、慶升當、義興永、春恒油店、恒升號、太成店、盛遠店、三和居、大成號等。直到20世紀30年代仍然是“三步一鋪,五步一店”,僅客棧就有四家,車馬店兩家,另還有綢緞莊、林山泉、永和堂、益壽堂藥店、王開磨坊、慶和公、二桃飯店、殺房、青台草糧店、嶎泰慶雜貨店及酒坊、餅子鋪、熟食店等。繁華的青龍鎮從村首(北)到村尾(南)每隔1裏左右即建有一閣,共五道閣。現第四道閣尚存,底層建磚券門洞,二層為三間歇山頂木構“閣”,以抹角梁、爬梁與其他輔件共同承起踩步金梁,構成歇山結構,老角梁挑起屋角,使“閣”翼翼欲飛,頗為壯觀。當年每道閣裏均設神像供奉,如頭道閣是千佛與觀音;二道閣是嶽飛與孔明,故又稱“雙忠閣”;三道閣最為高峻輝煌,是玉皇大帝和魁星座;四道閣是真武大帝。街道兩旁以商業巨族王家為主的深宅大院鱗次櫛比,還有高高的繡樓,有順山坡而建的貯藏珍貴物品的“九窯十八洞”、花園等等。青龍鎮20世紀到30年代開始衰敗,主要因為交通工具的變革,由牛、馬車逐步改為汽車、火車,無需歇腳消費,導致商業市場萎縮。1937年日軍占領後又改變交通線路,大力毀壞,一是將溝穀地段的道路修到了村外東高地,再無交通之要;二是日軍燒殺無度,商業家族王氏成員紛紛遠避他鄉,日軍拆卸民房和廟宇木料作柴薪,甚至燒房取樂。王家的花園、風頭寨奶奶廟就是這樣遭徹底毀滅的。
第一節?青龍鎮廟群概況及特點
在古代,一個現實的繁華世界,必然要支撐起另一個豐富的神靈世界。青龍鎮除上述五道閣均供奉神靈外,還建“有關帝、文昌、龍王、泰山等廟,福善寺”,還有奶奶廟、大王廟、蛤蟆廟、茶壺廟。其中茶壺廟是前往五台山向水母奶奶祈雨時,中途歇腳並向水母神獻茶的地方;蛤蟆廟是為一位做生意被夥友謀財害命,於是化作蛤蟆複仇者建的廟宇。關帝、文昌、龍王、泰山、奶奶五廟設有樂樓,而現存者僅關帝廟;被重新修複的有泰山廟、龍王廟;奶奶廟已毀,但相關碑刻尚存,本文就重點探討後列四廟及其劇場。
一、關帝廟
關帝廟建在“河裏”之西,河之北,坐西朝東,現僅存正殿和樂樓。其中正殿硬山頂三間,通麵闊11.73米,通進深4.17米。出前廊,琉璃瓦脊隻剩殘段,脊獸、垂獸均殘損遺失。屋麵灰瓦,琉璃方勝,琉璃瓦剪邊。覆盆礎,前簷柱與前金柱粗壯,後金柱較細,隻是輔柱。磚砌山牆厚重,承重作用明顯。前簷置大額,上置平板枋並寬於大額。鬥栱七,其中平身科每間一,均為鬥口跳,作雕花翼栱,耍頭雕作龍頭,角科單幅雲,磚砌拱眼壁。平柱柱頭與額、枋交結處加泥塑龍頭護朽。內部梁架為五架梁對前單步梁,三架梁上以角背、童柱、叉手承脊桁、枋。門窗已毀失,砌磚牆以保護。兩後金柱間為設神龕位置,現已毀失,神像亦無存。脊枋下皮題記:“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歲次戌仲夏榴月吉日重建。”對照相關碑刻,此為正殿重建時間。前廊存清碑四通。
關帝廟的創建時間已不可考,明嘉靖以前即已存在。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修關帝廟碑記》載:“考之殘碣,舊有帝君廟座落乾方,誠古跡也。前明嘉靖間,移建河陽,與佛殿並蓋,二廟而一焉耳。規模粗具,未見精彩。”這次修建,將廟宇由楊興河的南麵移建到河北今天所見位置。“二廟而一”值得注意,為神廟的劇場之設創造了條件。
入清以來,屢次修建,同碑記“康熙四十年,補建樂亭、鍾鼓,觀矣”,“嗣是河又北流,樂樓既壞於澎湃,鍾鼓亦漸以差池,牆垣頹而不整,瓴商脫而不齊”。為此,乾隆五十五(1790)年,經“同心募化”,籌集善資二千餘金,於是“高其基址,可無沮洳之患;壯其垣墉,永免坍塌之。為興修爰建後殿五楹,供佛也。正殿三楹,享帝也。廊房十間,為僧舍會館”,“樂樓妙舞,而陳牲薦幣有侑矣。山門突兀,而忠義常在目前;鍾鼓高懸,而亭基儼若並峙。況章彩備於五色,梓材極以輝煌,嵯峨璀璨”。
以碑載,此次建設,一是通過高築台基,解決了河水衝刷破壞的難題;二是完成整體布局,建築宏麗,主要建築大體上有山門、鍾鼓樓、樂樓、廊房、正殿三間,後殿五間;三是沿襲明嘉靖時傳統,將關帝與佛共處。道光三十年(1850),因鼓樓為風雨所頹,於是“補蓋鼓樓一座,共費錢二百○三千文”。鹹豐二年(1852),又增修左右廊房六間,以使“執事之人俱有停息之所”,還對山門、圍牆進行修補。同治二年(1863),又對“垣墉圮壞者”、“屋舍殘缺者”進行修繕,沒有再擴建。
二、奶奶廟
奶奶廟是青龍鎮人對“聖母廟”的俗稱,位於青龍鎮中部溝川裏凸起的梁峁之上,四麵懸崖絕壁,以地理特點及附建堡寨的特點,又被稱作“鳳頭寨”。廟今已不存,隻剩殘破磚砌窯洞一孔,幸留舊碑五通,可資追述。據碑載,廟為坐南朝北。現存遺址占地寬約19米,進深約32米,共約600多平方米。據老鄉說原來要大得多,因周圍崖邊坍塌變小。院落中荒草茂密,有多處窯洞塌落遺跡,並有散落建築殘件。現殘存窯洞原為配殿,麵闊2.5米,進深4.3米,窯掌又有深1.3米的小窯,概為神龕。現有人擺設簡易小供桌,上置白饅頭貢獻。左右壁懸掛還願紅布五幅,其還願對象均為“奶奶”或“聖母”,可見其影響深遠,信仰遺留仍在。
奶奶廟的創建年代已不可考。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泰山殿聖母洞碑記》碑雲:“青蒿嘴之鳳頭寨,舊有聖母洞,古跡也。考其創始,無斷碣殘碑可證,蓋由來久矣。”不過至遲在明代即已存在。其依據一是清嘉慶十年(1805)《重修鳳頭寨石甃水道碑記》碑載,嘉慶九年修葺時,時人孫有才拿出廟的地界合約為明萬曆年間物,原文言:“出其所憑,乃前明萬曆年間合夥約一紙,其為公物可知。”二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泰山殿聖母洞碑記》碑記載:“抑餘聞諸父老雲,明末流賊之亂,村人賴是寨以全,則此地誠一鄉之保障也。”說的是明末李自成率部進北京路過青龍鎮時,村人到鳳頭寨避過亂。
清代數次擴建,成為可以容納全村人居住的避亂堡寨。雍正十一年(1733)碑文的作者、定襄縣生員杜養元如此追述:
先予親曆省北五十裏許,名曰青龍鎮,有古寨一座,秀拔天涯,此誠一方之保障,天辟之勝境也。上建泰山殿宇三間,基址窄狹,又兼曆年,多所不無風雨傾頹之憾。至雍正六年間,孫君諱弘毅等,觀廟棟之剝落,思欲再造而再興。念功程之多,需不辭募金以募力。爰集眾議,唱和同聲,輸金有人,助力多姓。未幾,廟貌輝煌,兩廊煥彩。遊其境者,鹹爭羨為合鎮之大觀雲然。神棲有所,報賽無亭,眾氏猶鬱其不安也。以逮雍正十一年間,又有王君諱道憲等,多捐囊金,廣化善姓,樂樓亦因而告成矣。
從碑文可知,後被稱作“奶奶廟”者,雍正六年修建前的主體建築卻是泰山殿,而且廟貌狹小,隻有正殿三間。此為碑文作者親見,應該可信。到雍正十一年(1733)時,又增建了樂樓。但這兩次修建的具體規模,以及“聖母洞”情況卻沒有交代。到“乾隆三十三年(1772)七月十五夜,忽起燎揚之焰,頓憐玉石之焚”,整個廟宇被焚毀。於是在眾糾首組織下,“乃度地相,宜正南改建泰山殿三間,正西建廊房三間,配洞廈三間,山門三間”。記這次重建的碑題為《重修泰山殿聖母洞碑記》,碑文開頭即言:“青蒿嘴之鳳頭寨,舊有聖母洞,古跡也。”可見,這時廟仍是泰山廟,但“聖母洞”亦很久遠。重修後,既言“聖母洞”,聖母應被供奉在“配洞廈三間”,位置與“正西建廊房三間”相對,在東側,這正是現存殘洞的位置。以碑文語氣,“配洞廈”為新建。另據嘉慶十年(1805)《重修鳳頭寨石甃水道碑記》碑載:“上建泰山殿、聖母洞以及戲台、會館、住持居住房窯、水井一眼,立有二碑。”乾隆三十三年(1768)到嘉慶十年間未見有重修的記錄,故這是乾隆間修建的建築的完整記載。至嘉慶九年,舊有之“廟前西畔有磚甃井筒一眼,以通水道”,因“無人經理,水道塌毀,數年間幾成溝壑”。此時已將水道地段據為己有的村民孫有財無力獨修,又將該地施出,由村民“各捐己資,廣為募化,數月之內,工程告竣,約費三百餘金”。鹹豐三年(1852),再次進行了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修建:
鹹豐二年,南省不靖,三年春季,合村因有修寨之舉。但舊寨地基僅有五畝零,聖母廟院房屋十數間,其後半屬民宅,亦隻土窯五六眼。即照明季舊規,借地守禦,亦恐人眾地狹,棲止維艱。爰將廟後孫姓地六畝憑人作價沽買,並歸於廟。斯為全局所立地契另碑刻石。然地基雖展,經費無資,因立緣簿,合村四甲逐門募化,所捐錢不及二千緡。除買地、穿井、築牆、雜用等項,廟前僅葺瓦房十數間。而經費不及,幾至中止。五月內,因河南歸德蹂躪,村人多徙外鄉居住,經費更難籌畫。原糾首二十餘人,向邑人介臣王公複行募化。王公複自施錢一千緡,願為成局。於是複葺瓦房十數間,共成三十六間之數,又添葺土屋五十八間。雖欲更為多葺,而經費又不及。至秋,粗為完備。八月內,平陽告警,乃集村中人之徙外鄉者踵寨,分派房屋,按五六人占一間,庶可勉強容之。房屋有三五間相連,或為一巷一院者,總以各姓各支互相聯絡,公平派就。其房內修整皆係自為。安置至於某居某屋另冊注明。